在绵延百里的太子山系东端,海拔3786米的尖石山巍然耸立,其北麓便是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湾保护站辖区。在这里,11万亩林海一望无际,稳定发挥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突出作用,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东湾保护站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厚植绿水青山底色的同时,全力支撑绿色经济,以高水平保护保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篇章。
守牢生态屏障让林海更葱郁
“这片林子藏着35种珍稀野生植物、1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守好林子就是守住了生命的希望。”东湾保护站负责人王健指着东湾保护站森林分布图说道。这里森林覆盖率达59.29%、林木绿化率达75%,每一寸绿意都承载着生态重任。
保护站是梅花鹿、中华鬣羚、黑鹳、蓝马鸡等重点保护对象的重要栖息地。2020年以来,保护站利用红外相机、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巡护终端等设施设备,共监测拍摄到20多种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为让林海焕发更强活力,2022年至2024年,保护站锚定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竹子沟、石板沟退化林修复工作。“以前,这些区域树木稀疏,经过补植补造,如今重新变得郁郁葱葱,野生动物的踪迹更多了。”后东湾保护段段长马向明说。
截至目前,保护站已累计完成造林1.2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0.9%,森林资源质量显著提升。
育苗技术的突破也为生态修复注入“强心剂”。“今年,采用容器播种培育粗枝云杉40万株,既能为国土绿化、‘三北’工程提供优质种苗,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学技术,一举两得。”后东湾苗圃负责人马云青在茁壮的幼苗前介绍。
为筑牢生态安全防线,保护站生态护林员严格巡护,每年开展森林防灭火知识培训与扑火演练,定期保养扑火器具,拉网式排查隐患,以闭环管理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已保持20余年无森林火灾。同时,将禁种铲毒作为守护林区安宁、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任务,实现了连续16年毒品原植物“零种植、零产量”。在辖区内,虽然监测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但及时有效的精准干预,未造成灾害性蔓延,切实守护了林海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涵养源头活水让清泉滋养民生
“以前吃水,都到河边挑水,现在家家户户拧开龙头就是干净水。这都是保护站护林蓄水的功劳!”康乐县鸣鹿乡拔字沟村民王淑梅感慨道。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辖区内的鸣鹿水库总容量205万立方米,成了康乐县18万群众的“大水缸”。水库全面蓄水投入使用后,将在每年雨季丰水期储备优质水源,并在枯水期将水源供应至康乐净水厂,再通过输水管网送到康乐县城区和鸣鹿、苏集、康丰、附城等沿途4个乡镇。
水源清澈,不仅缓解了城乡供水紧张,更滋养了沿线农田,改善了区域小气候,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水”。
目前,正在建设的前东湾水库设计总库容达332.1万立方米。工程主要解决草滩、胭脂、上湾、附城、虎关5个乡镇共4.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
保护站将持续采取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长流。
激活生态价值让红利惠及百姓
“嗡嗡嗡……”保护站辖区内,280箱中华蜜蜂在林花间飞舞,年产优质蜂蜜3500多公斤。这些小蜜蜂不仅酿出了香甜的蜂蜜,更“酿”出了甜蜜的生活。
“这里养殖中华蜜蜂的有10多处,我养了12箱,年增收1.5万元,在工作之余还能增加收益。”养殖人员马向明说,经过多年打拼和摸索,他已对中华蜜蜂的养殖流程及技术谙熟于心。
保护站还积极配合地方打造竹子沟生态旅游区、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风情线。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赏林海风光、品生态蜂蜜、住农家小院,带动周边农家乐生意。“以前守着大山没出路,现在开起农家乐,一年能赚三四万元!”周边村民的脸上满是笑容。据统计,保护站林缘从事山村生态旅游、养蜂、采拾收购菌类人员超2000人,生态旅游收入占比达到5%。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东湾保护站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多措并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面向未来,保护站将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创造“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优质生态价值,提高金山银山的成色,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柳文斌 王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