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综合知识

科学开发利用食药用兰科植物

2023-05-2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福建农林大学的森林兰苑里,大树上附生着两种兰花

 

  兰科植物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还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许多兰科植物是非常重要的食药用资源,如天麻、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白及、金线莲、独蒜兰、香荚兰等。

  近日,第三届兰科植物保育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福建农林大学举办,多位专家、教授做了关于兰科植物的食药用成分与食品药物研发、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育种与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学术报告,研究探讨兰科植物的食药用价值、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利用。

  食药用兰科植物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我国食药用兰科植物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位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尹伟伦说。

  兰科植物的药用价值早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石斛、天麻、白及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的重要来源。据尹伟伦介绍,《中华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用植物志》等专著收录的药用兰科植物多达78属近300种。历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有收载以兰科植物作为基原的中药。

  尹伟伦认为,明确功能成分及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是开发和利用食药用兰科植物的重要一环,更是突破制约兰花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技术瓶颈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9种药用兰科植物中的天麻、白及、金钗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铁皮石斛、杜鹃兰等,都已有全基因组数据被报道,为解析主要功能成分的合成、代谢途径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兰思仁介绍,许多兰科植物已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包括天麻属、石斛属、白及属和香荚兰属等重要食药用兰科植物。除大花香荚兰和凤蝶兰外,其余兰科植物基因组均由我国研究团队完成,尤其是福建农林大学承担了主要工作。研究成果揭示了舌唇兰、天麻等腐生兰科植物奴役真菌进行营养供给的分子机制,挖掘并验证了兰科植物重要创新性状如花型、花色和花香的调控基因,解析了石斛、白及等药用兰科植物主要成分的合成通路。科研人员在花发育中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表型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基因验证和转基因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揭示了兰科植物的起源、进化和多样化形成的分子机制,建立了兰科植物功能基因研究技术体系。

  对食药用兰科植物资源要加强保护

  据兰思仁介绍,兰科植物均为珍稀濒危物种,全部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占保护植物的90%以上。1601种兰科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兰科植物之所以处于濒危状态,有很多影响因素。从兰科植物自身来说,种子需要真菌辅助才能萌发,在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率极低,导致繁殖能力低下。另外,种群密度低、扩散能力弱、栖息地特化程度高,这些都造成兰科植物在生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比其他植物更容易走向濒危。

  近30年来,受植被破坏、工程建设、放牧等各种人为影响,野生兰科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居群数量大幅减少。

  兰科植物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极大的药用价值,刺激了人们对其资源过度开发,大量野生兰花资源被采挖、收购,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对野生兰科植物保护没有专门立法,全国各地的相关从业者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开发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兰思仁说。

  在科研方面,对兰科植物的基础研究薄弱,也使众多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策略。

  2005年,原国家林业局在深圳成立了“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开展濒危兰科植物人工繁育、野外恢复和保育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2018年,由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的“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实验室专门从事兰科植物保育生物学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于2012年建立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圃“森林兰苑”,迁地保存了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濒危兰科植物1200种以及种质资源3000多份,并成功通过人工繁殖保存活体150多万株。

  国家专项规划推动兰科植物保护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将兰科植物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兰思仁介绍。

  2001年,原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兰科植物作为重点保护物种被列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30年)》保护范围,作为该规划中十五大重点保护物种之一。

  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将兰科植物中极度濒危的37个物种列为拯救保护对象,加以全面保护。

  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发布了目前已知的高等植物濒危物种,被列入其中的兰科植物有1529种。

  2021年9月7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正式发布。新调整的名录中,共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兰科植物29种和8类。

  自2019年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了“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兰科植物资源专项调查”,对兰科植物重点分布省市和地区展开调查,记录兰科植物850余种171万株,包括新种约20个,初步构建起中国兰科植物监测体系。近10年来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种约有200种,新族1个、新亚族2个、新属10个,为我国兰科植物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食药用兰科植物产业化研究取得进展

  “如何建立一个保护与发展相容的模式,以保育促进产业、以产业反哺保护,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兰思仁认为,这同样适用于兰科植物。兰花的产业化发展极大减弱了人们对野生兰花的需求,减轻了野生居群的生存压力。

  人工繁育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尤其是无菌播种、组织培养、试管杂交等关键技术对兰科植物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大部分国兰、金线莲、天麻、铁皮石斛、白及等重要观赏和药用兰科植物均可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培植。

  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以石斛属组培苗为材料,建立了两种途径的组培快繁体系,已经应用于多个石斛品种的种苗快繁,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种苗。优化石斛属快繁培养基,加速石斛生长,节约了成本。运用微生物复合菌剂对铁皮石斛进行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将LED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应用于铁皮石斛组培苗工厂化繁育生产,有效提高培育苗质量,移栽成活率高达98%,新技术累计辐射推广3家生产企业,年产苗90万瓶。制定实施《铁皮石斛有机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铁皮石斛林下仿生及石壁仿生有机栽培技术,已推广种植1628.8公顷。

  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在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等8省、市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兰科植物新优品种,实现生产过程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还与相关企业合作研究开展仿野生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种植,以及回归野生试验,实现药用兰花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模式。科研团队在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和江西龙虎山等丹霞地貌地区生产仿野生铁皮石斛和霍山石斛,满足市场需要,并使这些物种回归野外。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探索,通过“良种+配套技术”综合解决了铁皮石斛近野生栽培的白绢病和冻害等问题,建立了铁皮石斛自然环境、不用肥料、不用农药、人种天养的近野生模式,包括设施栽培、活树附生、立体栽培、悬崖附生等模式。此外,还育成不同特点、适合不同栽培环境的4个优良品种,制定了铁皮石斛行业、团体标准两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出铁皮石斛系列保健品、化妆品、日化品。

  金线莲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医药、保健、美容、饮用品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据初步统计,全国金线莲出苗量为6000万吨,年产值达30亿元。福建农林大学创建的金线莲林下种植模式,深受种植区域的农户欢迎,成为当地林下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食药用兰科植物发展前景广阔,加强野生资源保护、积极引种繁育、科学开发利用、提高人工培植技术,是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应有之道。(记者 白兆会 文/摄)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