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是浙江常山共享林事服务中心的入驻主播,为了增加辨识度,自称“油茶姐姐王芳”。王芳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山传统榨油技艺——木龙榨”传人。“木龙榨”作为一种传统的古法榨油工艺,自宋代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王芳在做直播 柯宗摄
王芳的家乡常山县新昌乡是中国油茶之乡。在新昌乡新昌村,王芳向记者展示了她的“产业”——一排高大的灰瓦白墙传统建筑,有老油坊山庄、传统榨油技艺展示馆、展具馆、馆内收藏有100多年历史的榨油工具“木龙榨”(因侧面看着像龙头而得名),还有特色民宿和大片的菜地,翠绿的露天蔬菜惹人喜爱。
跨界融合:
打造油茶全产业链生态
201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了放活经营权的第三阶段。常山县印发了旨在聚力培育壮大油茶产业、促农民增收、建设共同富裕的政策意见。常山县林业水利局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林业产品展会、油茶展会,在油茶全产业链方面进行支持。
也是这一年,在义乌做进出口贸易的王芳返回家乡,从父亲手中继承了有200多亩油茶树的林场和“常山传统榨油技艺”,从外贸商转身成为非遗传人。
王芳返乡与集体林改形成历史性交汇,但她不重复父辈的路,而是要“古法新作”,用现代经营理念激活沉睡的资源。一方面她致力于继承传统榨油技艺,另一方面她积极宣传古法榨油,用自己做贸易赚的钱装修油茶主题民宿,开展研学、旅游,提升榨油坊和展示馆彰显传统榨油技艺,尝试网络直播演示千年技艺,投资开发山茶按摩油、山茶花香薰、山茶油手工皂等油茶衍生产品。
目前,通过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迭代,非遗正走上自我造血发扬光大的路径。不仅如此,王芳还带动了周边近300多户油茶农增收。仅榨油季节,一天最多有四十几个工人,榨油2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工资最多的有3万元,最少的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非遗技艺成为共富引擎。
在工作室中,王芳把两块牌匾放在了显著位置。一块是浙江省林业局颁发的“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牌匾,一块是衢州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最美个体劳动者”奖牌。2022年,王芳入选第一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完成一年期培育任务后成为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头雁”。这些或许是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数字赋能:
让非遗技艺破壁出圈
直播间里,王芳将镜头对准蒸粉、烘炒、碾粉、包饼等工序,用短视频拆解非遗技艺的智慧,科普“木龙榨”,力图通过抖音话题播放量让非遗进入千家万户,王芳又多了一个身份——数字林农。
王芳说,茶油是好东西,但因价格比较贵等因素,营利较难,面临经济困境常常是非遗传承人共同的痛点。于是,她积极筹资投入研发油茶衍生品,通过网络找到来自加拿大的华人姐姐合作人,又通过网络认识了来自英国的调香师。每个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讲好故事是掌握流量的密码。王芳说,很幸运,创业中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比如山茶花车载香薰研制过程。王芳说她特别喜欢油茶花,油茶花开在冬日,每一片花瓣都是爱心形状,仿佛来人间提醒人们要学会爱、感受爱。有一天,她去油茶林间观察油茶花的形态,爬到山上,有点热,站在林间休息时,看到蔚蓝的天空,吹过一阵风,特别的舒服,然后就有了车载香薰的F邂逅和邂逅蔚。
王芳(右一)指导新昌乡10个村的妇女主任体验山茶油香薰蜡烛制作 李君平摄
在做好山茶花车载香薰之后,王芳挺满意的,于是就开始琢磨这款山茶花香薰摆件。这次的香味是委托英国调香师菲利普,前后用了4000朵茶花调的山茶花香味的精油,采摘新鲜油茶花时会有点蜂蜜粘着,所以调的香味除了花香还有淡淡的蜜甜香。
王芳说,小时候,妈妈会把茶油滴几滴在清水里给她洗头,头发一直柔顺乌黑;家里孩子得了尿布疹,也是涂抹茶油缓解症状的;有时候也会用茶油作为沐浴后的抚触油。现代人多有焦虑情绪,于是,她就开始研发山茶按摩油,茉莉、大西洋雪松、甜橙精油……淡淡的清香可以舒缓情绪。
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王芳,手握科技赋能创新工具破解资源变现难,让非遗技艺走出展示馆,成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传承使命:
守护技艺背后的温度
王芳说,10年来触动最大的是,有一次和师傅们在油茶林翻山,突然下起了雨,她说:“下雨了,我们先回去吧。”但是师傅们说:“钱能存银行,力气不能存银行。我们还是抓紧干吧。”老师傅冒雨劳作的场景,让王芳读懂了技艺传承的深层密码。她说,现在从事古法榨油技艺的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家,自己逐渐感觉到对于这项技艺的传承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些老人家在帮助自己的同时,自己有责任让他们的劳动更有价值,让他们劳有所获、老有所养。
最动人的传承发生在父女之间。忆起往昔种植金针菇,王芳说,客户订购的是头茬菇,某天凌晨1点左右,爸爸走进金针菇坊,目光扫向一筐菇,随手从第二层翻出几颗二茬菇,当即问:“是谁放进去的?”妈妈解释道:“这二茬菇长得这么好,和头茬菇看着没啥两样,就当头茬菇卖了吧。”爸爸斩钉截铁地说:“哪怕只有一颗,也绝不能给人家。人家出的是头茬菇的价钱,咱们就得给人家头茬菇的品质。”随后就让大家把筐重新装了一遍,总共找出12颗二茬菇。几颗小小的二茬菇,在她心底悄然种下了严格把控品质的种子。
王芳为代表的年轻人和王芳父亲为代表的长者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让非遗有了生生不息的温度。
价值重构:
在乡土中寻找生命答案
从义乌外贸商到乡村数字林农,王芳完成的不止是职业转型。
王芳说,做外贸时,更多的时间是在加工货物,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在规定时间内把货做到客户满意且自己有利润空间。做外贸是几分几毛的利润,但是量大、出货品类多,每笔资金周转也就在一个月左右,每天就忙并快乐着。回乡创业,刚开始会不习惯,做林业、做茶油季节性比较强,要持续投入,加之天气、市场等不稳定因素比较多,所以利润空间比较小且周期长。但是在回乡创业中,她学会了与人相处、与大自然相处,比起物质积累,这更像是心智系统的升级迭代。因而,她重新定义了对生活的理解。
王芳说,回来做“林业”是因为“看见”,看到了家乡近29万亩的油茶林,看见了2000多年的油茶文化,看见了世世代代油茶农放下锄头去外地务工,看见了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也看见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包括自己的父母奶奶)……所以她一直在寻求突破点:怎样去实现茶油的华丽转身?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周边的人?怎样让外出的人能重新在家乡有产业……王芳笑着说:“说这些好像有点圣母心,但是,我经常都是这么想的。”
王芳说,振兴产业的课题太大,需要多方协同合作,任重道远,所以自己从一件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看到留守儿童暑假在家无人看管,经过一年的思想斗争(因为安全隐患问题),开设了“油茶姐姐爱心托班”。2024年的暑假总共为68名农村孩子免费辅导暑假作业,并开设英语小课堂、趣味小实验等兴趣课程。开班之前觉得自己就是想帮助小朋友,开班之后发现,她们每天开开心心的笑容却是治愈她在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良药。
王芳说,之前,会因为投资过程中产生的贷款而惴惴不安,现在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把成长时间拉长,定好方向,全力以赴地执行,总会有好的收获。以前总会用“社会在进步,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给自己施压,现在对自己和孩子们说,每天进步一点就好,哪怕没有进步,今天学习的内容学会就好。遇到问题不可怕,每个人每天都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直面问题并解决它,开开心心最重要。
以前用利润丈量价值,现在用孩子的笑声计量幸福。在集体林改浪潮中,像王芳这样的年轻人,以创新方式激活传统生命力的同时,也在重塑乡村价值认同,他们让绿水青山成为可持续的幸福靠山。(李燕 柯宗 周剑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