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茂密的林间透下星星点点的阳光。沿着泰宁县城区近郊五里亭工区的国家Ⅱ级生态公益林里一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而丰富的林下空间。
这里,孕育着森林之中多样且蓬勃的生命力——铁皮石斛爬满树干,走地鸡悠闲踱步,一箱箱蜜蜂酝酿着林农甜蜜的幸福。
泰宁国有林场拥有较大的生态公益林面积,生态保障和服务功能凸显,但也存在林木采伐受限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近年来,林场发挥森林资源培育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改革要求,挖掘培育“森林粮库”,以政策和技术为支撑,选择这片467亩的生态公益林作为示范点,探索打造集森林经营、林下种养、康养研学相融合的生态公益林林冠下复合经营新模式。
本着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原则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国有林场对以杉木为优势树种的生态公益林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采用定株经营方式,开展全林分每木调查和目标树标记,采取择伐、劈杂、修枝、套种等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林分保留密度从70-90株/亩逐渐调整到30-40株/亩,进一步释放林下空间,改善林内卫生,促进林木生长。同时,在林冠下套种60-80株/亩的木荷、楠木、鹅掌楸等乡土珍贵阔叶树,形成具有生态稳定性高、生物多样性丰富、资源利用效率强的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分,以科学手段实现生态公益林改造提升。
林分提升,林下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在生态公益林林下分区域分层次发展林药、林菌、林养的多品类林下经济。采取场校、场企合作经营方式,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和三明农科院的技术支撑,联合泰宁县上青乡三坑家庭林场,泰宁县兴发家庭农场建设林药复合区、林菌共生区、林禽(蜂)养殖区。林下种植草珊瑚、牛奶根、三叶青、黄精、砂仁及树上绑植铁皮石斛等食药同源特色中草药300亩,种植灵芝、香菇、大口蘑等特色食用菌10亩,利用林缘空地养殖鸡、鸭、鹅等禽类及蜜蜂,形成立体经营、多方得益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充分释放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潜力。
利用生态公益林主体功能延伸“康养+”产业是实现保护和发展“一箭双雕”的重要措施。国有林场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建设森林步道,打造形成可供休闲、健身、康养、研学的生态公益场所,推动建设生态产品共享工程,为社会民众创造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绿色福祉。据统计,前来森林休闲打卡的群众日均100余人次。生态公益林周边的兴发生态家庭农庄也“阶梯登高”,开发出研学、林下经济体验、林药辨识等森林互动项目,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记者 陈 渴 通讯员 朱业辉 梅飞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