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龙江森工林区各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开展作业之际,为直观了解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业内容与效果,林口局公司碳汇试点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太平带领笔者来到作业现地,开启实地“授课”。
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先后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样板基地、森林经营方案、人工红松大径材培育、森林经营重点试点等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单位。
刘太平指着一片红松林介绍,“现在咱们看到的是西北楞105林班,是1986年营造的人工红松林。依据当年植树造林规程,这片林子初植密度为每公顷4400株,因为种内竞争严重,大部分红松已自然死亡。目前,自然保留株数在每公顷1950株左右。”
这片林子原来很密,几乎一个转身就可以撞到下一棵树。这些树木虽然已经生长了快40年,但胸径只有两只手合围的大小。人工林密度较大,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激烈,导致树木生长细弱、长势不佳。这是大自然出给林业人的一道“大题”。
时间回溯到2013年,林口林业局成为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87个林业局中唯一被列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单位,这片林子也开启了人工“改命”的历程。
刘太平介绍说:“整个105林班,我们按照现行经营密度以及经营密度下降10%、20%、30%这4种强度进行实验,探寻哪种密度最利于红松生长。”
走在林中,因无树叶遮挡,即便是林业的门外汉,也能看出林子里不同区域树木的密度、树干粗细和树高存在差异。
刘太平介绍:“这就是不同实验产生的对比效果,最密的12小班保留区是每公顷1950株,13小班经营后是每公顷1200株,15小班看着很疏朗,目前是每公顷769株。”
2016年至今,林口局公司依据不同森林经营模式,科学布设54组174块不同抚育强度及经营模式的固定监测样地,收集树高、胸径、蓄积、生物多样性等因子动态变化信息,为后续总结评价、推广工作及森林经营碳汇方法学提供第一手数据。为确保数据准确、科学、完整,公司还聘请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对森林可持续经营固定样地开展成效监测。
通过数据计算得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照区和作业区7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西北楞经营所105林班按照现行经营密度下降30%的效果为最佳,平均胸径增长10厘米,平均树高增长4米,碳汇量增加20多吨。
从每公顷4400株到按照现行经营密度下降30%,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并非随意开展。林口局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赵国强介绍,林口局公司对林区16个林场(所)进行现地踏查,立足各林场实际,设定试点经营目标任务和经营模式,科学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方案。在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前,从地块调查、作业设计、生产作业、质量验收、考核考评、成效监测等各环节,提前谋划、科学施工,确保试点任务高标准完成。
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他们都是冒着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开展森林抚育,因为冬季树木生长量最少,经营作业时若不小心碰到其他树,影响最小。若改在夏季作业,可能影响树木生长速度,对地表植物影响也更大。
自2013年以来,林口局公司通过人工林近自然林培育、人工落叶松大径用材林单株择伐、人工红松果材兼用林多目标森林结构优化、人工红松大径用材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培育5种经营模式,共完成试点作业面积22万余亩。
赵国强表示,作为率先在全国完成200万亩人工造林的单位,林口局公司还有大片森林等待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向优质、高效林分演替。下一步,林口局公司将继续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促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并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入先进林业管理理念和技术,推动森林经营模式创新。(刘夕营 倪海鹏 王天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