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大美兴安 > 先锋榜样

20载挫更坚!阿尔木林业局下岗夫妻以“绿金”换“真金”

2025-03-27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绵延起伏的林海深处,阿木尔林业局下岗职工王玉海和高桂杰这对夫妻,在长达20多年的创业中锚定目标、遇挫更坚,不改壮大食用菌产业的初心梦,用辛勤汗水与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的创新探索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深刻实践。

20多年前,王玉海、高桂杰夫妻下岗,面对生活的突然转变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但这对夫妻没有被困境击退,而是毅然选择养殖黑木耳,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王玉海夫妻俩困难重重、资金匮乏、技术空白,仅以2000袋木耳菌包开启了逐梦之旅。白天悉心照料在塑料棚内的菌包,夜晚则研究养殖技术,学习如何利用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挪开用于遮阴的棚上枝条,黑木耳反而长得更好,促使夫妻俩从局址内的原木材加工厂院内搬迁到绿林场址内做露天养殖。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搬迁到绿林第一年就遇到发山水,4万菌包被冲走大半,赔了近3万元。面对经济损失,夫妻俩不灰心、不放弃,总结教训,重整旗鼓,对黑木耳养殖更加精心细致,养殖规模一度达到了60万袋。

食用菌养殖规模有了,产品销路却成了问题。2017年高桂杰一人把8千多斤的干品黑木耳运到绥阳大市场进行销售,却因产品在市场上不认可,只能低价出售,赔了20多万元。

在绥阳3个月的时间里,高桂杰发现品相好的木耳特别有市场,便引进了“—8”品种,在生产工艺上也进行了改进,将菌包由12个眼出芽增加到100个眼,实现了有根木耳向无根木耳的转变。

王玉海介绍说:“有跟木耳时,要雇10个人摘木耳, 还得雇11个人来切根,费时费人工。无根木耳不但节省了成本,还适应了市场需求。”

为了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2018年高桂杰先是在阿木尔繁华路段摆摊销售木耳,后又开了山产品专卖店,形成“前店后厂”经营模式。

此时的专卖店正赶上林业局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网红网商与实体店双向奔赴,提高了林下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拓展了市场销售渠道,让深山里的生态产品变成了畅销全国的热门商品。

由此,王玉海夫妻的食用菌养殖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2022年却因引进的二级菌质量问题,培育的14万袋三级菌出现了菌种退化,又赔了20多万元。

这对王玉海夫妻来说,无疑是再次打击,但骨子里的倔强让他们咬着牙继续坚持。高桂杰深有感触地说:“不承受涅槃之痛,怎能尝到成功之美。我家的老王是一口井深挖直到有水的人。”

正是这份执着与坚韧,王玉海夫妻成功改进全自动窝口传输一体机、立式反烧锅炉等生产设备,实现了装袋、窝口、插棒一台机器完成,尤其是投入使用的立式反烧锅炉,利用废弃菌包作燃料,既解决了菌包污染环境问题,又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025年正当王玉海夫妻俩盘算如何做好食用菌产业时,原料成为束缚产业发展的难题。林业局得知情况后,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桦木剩余物,作为原料提供给了王玉海夫妻,解决了生产燃眉之急。

高桂杰兴奋地说:“咱当地的桦木原料含有多糖等营养成分,加之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冷凉、生态优良等优势,使养殖的黑木耳口感清淡、顺滑,泡发率达到了1∶15,很受客户青睐,都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

如今,王玉海夫妻的食用菌养殖作坊,从困境起步到产业蝶变,从小打小闹到自动化、专业化生产线,成为当地食用菌养殖的土专家、带头人。

王玉海和高桂杰的故事,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提供了生动范例。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就是钱库、就是粮库,只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绿金”变“真金”,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通讯员 王力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