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大美兴安 > 先锋榜样

大兴安岭丁志国:守护绿色勇当先 扎根沃土谱新篇

2024-04-17   来源: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我叫丁志国,现任韩家园林业局倭勒根林场扑火队长兼营林小队长。

自我的父辈开始,我们家就扎根在林区。我也是从小在寒风刺骨的林间听着父辈们呼喊着伐木号子和木材生产的锯子声中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荣辱与共,可以说,我对大兴安岭林区的感情是真挚而丰富的。

参加工作30年多来,从原来的贮木场到现在的倭勒根林场,我把全部的心血和满腔的热情都献给了平凡的工作岗位,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家园这片沃土上。

1992年的冬天,韩家园林业局建局伊始,我带着开发建设韩局的激情与梦想,走上了贮木场木材生产岗位。从木材检尺员、量材员、鉴定员、班组长、到质检股长,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里,我体会过在木材生产高峰期间,贮木工人为了完成冬运生产任务的那份拼搏,每天天刚放亮,当人们正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甘甜的美梦时,我已迎着满天的星斗和刺骨的寒风,来到工作台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抢进度,我披星戴月、起早贪晚那是经常的事。“吃二睡五干十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贮木工人的真实写照!

2014年4月,大兴安岭全面停伐。面对转型转岗,贮木场部分职工顾虑重重。我主动请缨,申请到最艰苦的野外从事营林踏查生产工作。对于跟大木头打了20多年交道的林业工人来说,从熟悉的工种转向陌生的行业,实属“门外汉”。我虚心地向专业人员求教,并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短短3个月的时间踏遍了林场10.5万公顷的施业区,为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森林防火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2015年2月,贮木场转型为倭勒根林场,场领导又把林政股长的重任交给了我。由于林场施业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我穿林海、趟河沟,用脚步丈量林地,练就了“活地图”的过硬本领。在林政工作期间共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查处盗伐林木案件14起,收缴木材约600立方米;处理盗采沙金3起,收缴大型钩机2台,销毁采金设备7件套。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了99户447块土地1346公顷的林地核查任务。

韩家园林业局施业区林农交错,林情社情复杂,是全区森林防火工作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高危火险区之一,被称为“火窝子”。所以森林防火工作责任重大。从贮木场到倭勒根林场,我一直兼任专业扑火队队长。由于队伍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参差不齐,队伍整体战斗力略显不足,我便想方设法激励大家。一方面做到以情带兵,凝心聚力。我始终把队员视为亲兄弟,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关心呵护他们。另一方面做到身先士卒,带动引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扑火队长,我凡事都从自身做起,处处走在前头。特别是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我更是把队员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带队伍上,我始终秉持“学为用、练为战”的原则,按照“火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要求,带领队员常态化开展队伍训练、业务培训和扑火演练。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担任扑火队长期间,我多次参加扑救山火任务。有一年,在一次扑救山火过程中,由于山势陡峭,风力较大,火势蔓延较快。我勘察火情和地势后,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火头进行扑救。赶到火场后,山火烤得全身发烫,脚下的余灰烫得脚掌生疼,但我无暇顾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拼尽全力阻击火势蔓延,手被树枝刮破、脚底磨出血泡,我都没有感觉。饿了、渴了,就喝口水、啃口面包。经过一天一夜的奋力扑救,终于在次日清晨把火头扑灭。此时的我和队员们早已精疲力竭,就地在安全的地方倒头就睡。后期看守和清理火场,我们在山上坚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到家时,母亲看着黑漆燎光、长毛达撒、满脸胡茬子的我,心疼地流下了眼泪。但我却无怨无悔,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承担着一名扑火队员的责任和担当。驻防期间,我还充分发挥对施业区情况熟悉的优势,全面排查野外作业点、探矿点、放牧点等重点区域,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扎实做好“三清”、巡护工作,加大火源管理,有效排除火险隐患。从“清明节战役”到“春耕保卫战”,从“五月攻坚战”到“六月决胜战”,从“金秋保卫战”到点烧防火线,我们用执着和坚守,全力以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防火战役。

在领导和职工眼里,我是一个任劳任怨、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但对家人,我却始终怀有深深的愧疚。有一年,单位派我带一名重伤的同事外出治病,当时我9岁的女儿因为过敏导致面部红肿,需要转院治疗。当满脸红肿的女儿哭着拉着我的手,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时,平时刚强的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只能带着满腔的愧疚和心疼告别家人。2002年,父亲因患脑梗导致半身瘫痪。我白天经常上山跑外业,不能在身边照顾,虽然他已去世,但至今想起,我还是深深地自责,留下了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尽职尽责的工作得到了单位及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多次荣获局、地两级“生产先进工作者”“防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劳动模范”,2009年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授予大兴安岭地区“铁人式职工”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发展洪流滚滚向前。作为一名扑火战线老兵,值此我们纪念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之际,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带领大家重温一下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服装和机具的演变,共同见证我们补平凡的扑火历程。

首先有请第一组扑火队员登场,上世纪80年代没有配发专用的扑火服装和扑火机具,队员在扑火作战时,穿着军大衣,用一号工具(树枝子)进行扑火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配发的第二代迷彩扑火服。扑火服保暖性能好,面料柔软。扑火战斗时,佩戴防风眼镜和简易头盔,使用西北林机生产的便携式风力灭火机进行扑火作战。

来到20世纪,我们更新换代穿上了“05式扑火服,面料材质柔软,行动更加方便,阻燃性能好,上衣和裤子均带反光条,便于灭火行动。扑火作战时使用更加先进的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特点是携带方便、故障率低、效能更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灭火机具不断升级。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7款灭火阻燃服、灭火头盔、斯蒂尔800和爱可灭火机,新装备马力大、风力大,灭火作战中发挥了更大威力。

步入新时代,扛起新担当。我们的口号是:严格训练,本领过硬,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