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监测巡查数据显示,全市9月中旬进入第三代美国白蛾幼虫危害高峰期,比去年同期发生基数高、传播扩散风险大。为保护林木生态资源,北京市将美国白蛾防治纳入2025年1号林长令任务清单。在市园林绿化局统一组织下,全市各区通过精细化监测预警,坚持群防群治,全面展开科学治理。
市园林绿化局防治检疫处副处长潘彦平介绍,美国白蛾在北京呈现“一代少、二代多、三代猖”的特点。为实现科学精准治理,全市重点地区共设立美国白蛾监测测报点3222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145个、区级3074个。在强化人工巡查基础上,创新应用物联网监测设备42台,实现数据实时回传。目前,全市已组建市、区、街乡共109支应急队伍,配备近400台设备和足量药剂,确保接到虫情后第一时间就近快速响应。同时,市园林绿化局对所属46辆高射程打药车实施统一调配使用,结合定点监测和线路巡查,确保随发现随治理。
今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打出科学防控“组合拳”,明确“主抓第一代、压缩第二代、攻坚第三代”的治理思路,组织专家会商研判虫情,推进“网格化监测巡查”体系,指导各区抓准关键防治窗口期,集中开展查防一体化作业。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利用“三级测报网络体系”,精准掌握美国白蛾发生及分布动态变化,依托网格化巡查,实现了全区域实时覆盖监控。在技术层面,全市“分区分世代分危害部位”进行差异化防控,在生态林、景观绿地、居民区等不同区域,针对各代幼虫及其危害部位,科学组合物理、生物与药剂防治措施。人群密集区域优先采用剪除网幕、绑草把等方式,对非敏感且危害较重区域,选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应急防控,同时结合释放天敌周氏啮小蜂、树干围环防治等综合手段,实现绿色防控、科学治理。
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共监测巡查86.47万公里,发现网幕3.93万株、释放周氏啮小蜂37.31亿头,已完成403架次飞机防治作业,预防控制面积61.95万亩次。防控工作累计出动11.31万人次、车辆43525台次,防治作业面积413.57万亩,完成了阶段性防控目标。全市正持续强化科学治理,加大应急防控储备,坚决防扩散、防成灾、防扰民。(尚文博 马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