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灾害防控中心联合达茂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根据达茂旗草原蝗虫发生情况,引进2000只已完成调训的草原牧鸡,开展草原蝗虫绿色防治。
草原牧鸡灭蝗是一种有效地生物治虫方法,具有“生态、环保、无公害、效益高”等优点,即在蝗虫中重度发生季节,有计划地将调训好的牧鸡运到蝗区草场上捕食蝗虫,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达到防治蝗虫、保护草场的目的。同时,利用牧鸡治蝗除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外,还可以大幅度增加牧民养殖收益,降低化学药剂对草场的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包头市2023年草原牧鸡治蝗示范推广项目部署在达茂旗明安镇、百灵庙镇两个乡镇。项目区域选择交通相对便利、距牧民点较近的蝗虫中度发生的区域,计划防控面积1万亩。牧鸡品种选择了食量大、野性强,野外生存能力较强的本地散养鸡,体重和龄期要求达到400g和70日龄以上。项目实施由市林草灾害防控中心、达茂旗林业局及项目所在地嘎查合作推进。
项目推进期间,包头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到牧鸡治蝗现场进行调研,了解了当前项目进展、监测数据、防治成效及牧民对草原牧鸡治蝗支持等情况,对草原牧鸡治蝗项目的实施予以充分肯定,强调草原牧鸡治蝗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实现草原蝗虫绿色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形成发展模式,即要实现治蝗的生态目标,又要促进牧民增收,为今后包头市创新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将业务工作与民族工作深度融合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据初步防效调查数据显示,明安镇项目点防治前蝗虫平均密度为11头/㎡,防治后平均密度为1头/㎡;百灵庙镇项目点防治前蝗虫平均密度为13头/㎡,防治后平均密度为3头/㎡,防治效果较好。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牧鸡治蝗的后期防效监测、数据整理和项目总结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牧鸡治蝗更好地推广到全市草原蝗虫防治工作中,守护好草原生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