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森林资源 > 林地管理

江西省于都县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纪略

2025-08-0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千里赣江映新绿
——江西省于都县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纪略

江西省于都县,坐拥千里赣江上游,林地面积达315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1.8%。作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肩负着筑牢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使命。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明晰林权,是稳定林地承包关系、保障权利人权益的基石,更是激活林权流转市场、释放林业发展潜能的关键。作为全国21个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县之一,于都县紧扣“提升登记质效、增强服务效能”核心,创新调查、登记、服务模式,推动林权登记试点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协同并进、互促共赢。

依托试点,全县已带动发展林业产业2万余亩,吸纳就业超千人,助力林农林企增收3500余万元;林权抵押登记办理137件,成功撬动抵押贷款7.2亿元。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于都大地铺展延伸。

“三维建模”破解地籍调查“老难题”

传统林地地籍调查,调查人员需肩扛仪器,跋涉于崎岖山岭,穿行于茂密林间。这不仅成本高昂、费时耗力,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更易受复杂地形、多变天气等多重因素掣肘。面对挑战,于都县积极探索,成功开辟出一条便捷高效的林权地籍调查新路径。

该县创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依托江西省地质局技术单位的高清影像与实景三维建模技术,构建起可视化林地模型,率先实现“图上指界”确认边界。针对小块林地无明显地物标识、原“四至”描述难以核实、实地测量成本高难度大等难题,利用1∶1000高精度影像图精准落界,生成清晰的工作底图,直观界定林地边界与面积,经权利人确认后即可形成地籍调查报告;而对于指界存疑或内业判读存在模糊的个别情况,则辅以实地查勘进行补充完善。

这一“室内指界为主、外业验证为辅”的创新模式,显著提升了调查效率与精度。目前,试点乡镇已完成80%林权宗地调查,平均耗时缩短50%,成本降低30%。同时,通过构建“身份核验—影像确认—权属核查—差异修正—外业补充”的全流程闭环机制,为调查成果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构筑了坚实保障。

“乡事乡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家门口就拿到盼了好久的林权证,这‘红本本’一到手,林地权属有了保障,心里别提多踏实了!”宽田乡珠田村村民袁某捧着崭新的林权证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林下种养、林产品采集和森林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昔日“守着林子难致富”的困境,正逐渐被“林下生金富乡村”的活力所取代。广大村民看到了林业兴农的希望,对林地确权登记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政策了解不深、申请材料准备繁杂、山路崎岖往返县城不便等现实难题,一度成为林农办事的“拦路虎”。

为切实打通服务林农的“最后一公里”,于都县将林权登记服务端口延伸至乡镇,率先在祁禄山镇、宽田乡、新陂乡开展试点。试点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窗综合受理”窗口,整合林权管理与登记业务,实现全流程“乡事乡办”——从受理申请、材料初审到证书发放,群众无需奔波进城,在家门口即可办结。这一便民利民新机制试点成功后,迅速在全县其余20个乡镇全面推广,让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其中,于都县在祁禄山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的不动产登记延伸服务窗口,因其显著成效,获评“全省不动产登记向乡镇延伸服务优秀窗口”。

“两山转化”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广大林农朋友:山林需要经营和流通起来,才能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让我们积极参与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行动中,主动将自留山转为责任山,将山林变成可折资、可量化、可交易、可产生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金山银山’……”一份饱含期待的倡议书,道出了于都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坚定决心。

于都县宽田乡珠田村,群山环抱,满目苍翠。然而,这个偏远山村曾因2006年林改时的整村登记错误,700余宗林地未能确权发证,导致集体山林绝大部分被登记为自留山,责任山比例极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制约了自留山的流转与融资功能,造成大片林地资源闲置,既阻碍了当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也影响了全县自留山规范化管理及林业规模化发展的步伐。

为加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实现林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于都县精准施策:一方面,对珠田村重新启动整村地籍调查,摸清资源底数;另一方面,向全村林农发出“自留山转责任山”倡议,鼓励村民依法自愿转换,放活林地经营权。同时,配套推进自留山长期使用权分置改革,赋予林地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权能。县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全程指导村组,完成承包方案拟定、集体决议等程序。村民凭签订的《集体林地承包合同》,即可在乡镇“一窗综合受理”窗口办理不动产权证书。

“这次改革,不仅盘活了全村宝贵的林地资源,更点燃了大家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珠田村村支书钟某介绍,目前该村已依托盘活的林地发展产业超4000亩,吸纳百余名村民就业,为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逾500万元。

从科技赋能的地籍调查,到便民惠民的窗口延伸,再到价值变现的“两山转化”,于都县以林权登记提质增效为突破口,让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千里赣江上游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新篇章。(邱奇华)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