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是我国南方著名的孑遗濒危植物,1977年首次在广西资源县银竹老山被发现,并由此得名,是为数不多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孑遗濒危物种。
资源冷杉属于环境敏感型树种,一度面临严峻的灭绝危机。为拯救资源冷杉这一极小种群植物,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先后6次立项开展资源冷杉保护工作,累计落实项目资金565万元。十多年来,广西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兴华带领科研人员,长期深入银竹老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800多米的高寒山地,开展监测和保护工作。如今,他们的努力已初见成效,资源冷杉灭绝风险得到极大扭转,逐渐展现出蓬勃生机。
灭绝预警: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
1977年,广西林业人员在资源县银竹老山调查时,惊喜地发现一种残遗的松科冷杉属植物——资源冷杉,其分布远远超出了冷杉属植物的常规范围,在当时的动植物学界引起了极大轰动。随后,科研人员又陆续在资源县梅溪镇铜座村、全州县大西江镇炎井村,以及灌阳县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资源冷杉的踪迹,但每个分布点仅有1-2株。
资源冷杉生长极为缓慢,生境也极其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源冷杉的种群迅速衰退。现存的资源冷杉不仅居群数量少、植株数量有限,而且植株多为老、中年龄,幼树和幼苗稀少,具有典型的衰退型种群特征。自被发现以来,银竹老山的资源冷杉种群已严重退化,植株数量从当时推测的1千多株急剧减少到仅剩86株,面临十分严重的局域灭绝风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科研攻关:突破繁育技术瓶颈
在对资源冷杉进行调查和监测的过程中,胡兴华团队发现资源冷杉存在十分严重的有性繁殖障碍,这导致其种子高度败育。若想拯救陷入极度濒危状况的资源冷杉,当务之急是查明种子严重败育的原因,攻关种苗繁育技术难题,培育出更多的资源冷杉种苗,从而不断增加资源冷杉个体数量,促进其野外种群规模的稳定恢复。
2014年,科研团队在花粉研究上取得了关键进展。他们经对花粉进行研究,发现花粉仍具有较高的活力,这意味着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提高资源冷杉的繁育成功率。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团队终于发现种子严重败育的关键原因在于资源冷杉雌雄花成熟期不同步。基于这一重大发现,科研团队研发出了资源冷杉授粉育种方法,成功培育出资源冷杉活性种子,实现了该植物幼苗繁育零的突破。
该方法的相关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通过人工授粉育种,研究人员首次获得大量的资源冷杉活性种子,并突破性地培育出2100多株资源冷杉幼苗,为资源冷杉的种群恢复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十年坚守:初显生机的绿色希望
得益于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自2015年以来,胡兴华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资源冷杉的培育和回归工作中。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培育出资源冷杉幼苗5000多株,先后在银竹老山、千家洞等自然保护区及分布地建设了13个回归基地,并多次开展回归活动,累计回归种植资源冷杉苗木680多株,成活保存率达到90%,成功扭转了资源冷杉野外植株数量持续减少的趋势,为该植物野外种群的重建和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科研团队计划在今年4月分批次开展大规模的资源冷杉回归活动,预计回归1400株,届时将完成“十四五”末回归2000株的目标。这将是继2021年资源冷杉实现全球范围首次野外回归后,迎来的最大规模回归活动。
从2014年到2025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资源冷杉的保护工作从灭绝预警阶段逐步走向生机初显,并开始焕发生机。未来,相信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不懈努力下,资源冷杉一定能够摆脱濒危困境,重新在大自然中茁壮成长,续写绿色篇章。(李荣霞 胡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