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片“海”,名为“海”却不见海。
这片“海”,就是七里海。
地处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素有“京津绿肺”美誉,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质的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古海岸与湿地同处一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里海湿地候鸟翔集
七里海湿地的形成,源于古黄河的多次改道和渤海湾的海水倒灌。数千年来,泥沙淤积、海水退却,形成了这片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湖泊星罗棋布,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潮白河由北至南穿流而过,蓟运河、永定新河、北京排水河与之相连。七里海大面积天然湿地,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了广阔空间。每年春秋两季,数以万计的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蒙古高原飞抵这里,短暂停留后继续南飞或北归,七里海因此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因拥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为鸟类提供了丰富食源,七里海被誉为“候鸟天堂”。七里海有湿地植物162种,野大豆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野绿豆、二色补血草、罗布麻、酸浆等在华北地区十分罕见。此外,有野生鱼类47种、两栖爬行类7种、浮游动物22种,底栖动物4种,昆虫164种……目前七里海湿地已记录到的鸟类有2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等。每年春季,成千上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觅食、繁衍。湿地上空鸟鸣声声、翅膀翻飞,宛如一场盛大的自然交响乐。
七里海的美,不仅在于它的鸟类多样性,更在于它的四季变换。春天,湿地上芦苇初绿,水波荡漾,候鸟成群结队地飞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夏天,芦苇茂密如林,湖水清澈见底,荷花盛开,白鹭、苍鹭在湿地中悠闲地觅食,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秋天,芦苇金黄,候鸟南迁,湿地上空时常可见成群的雁鸭飞过,夕阳下,它们的剪影与金色的芦苇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冬天,湿地被白雪覆盖,潮汐树挺立在寒风中,鹈鹕、东方白鹳等鸟类在冰面上栖息,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壮美。
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价值不仅体现在鸟类保护上,还在于它对区域气候的调节和水资源的涵养作用。湿地内的芦苇、香蒲等植物能够有效净化水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七里海湿地的保护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的面积一度缩小,生态环境也曾面临威胁。近年来,天津宁河区秉承“生态优先、重在保护”的原则,高标准编制了《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确定历史遗留清理、土地流转、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物链恢复与构建、生态移民等十大工程。截至目前,投入140多亿元,十大工程已基本完成。
如今,七里海湿地已成为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鸟类种类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数量由二三十万只增加到四五十万只。曾经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黑天鹅、黑嘴琵鹭等也都重返七里海。那些浑身雪白的大鸟,过去因水质不好,轻易不来。如今,水清岸绿了,一拨接一拨的鸟慕名而至。
东方白鹳是重要“客人”之一,前几年最多也就见到十几只,而今一聚就是三五千只,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相继光临的,还有上万只天鹅、一两千只白琵鹭、数百只白枕鹤。清晨,薄雾笼罩之中,鸟儿开始戏水;旭日初升,一只只鸟忽地腾空而起,又纷纷落在岸边,铺展了足有三四里长的鸟阵。令人惊艳的是,它们似乎也知道这里的乡人友善,时常毫不顾忌地飞落人前,或悠闲散步,或低头觅食,让人们从容地一睹芳容。
七里海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那就是麋鹿。2011年,七里海从北京麋鹿苑引进10头麋鹿放养,现在已经繁衍到30多头,再现了昔日麋鹿成群的景象,这也是目前天津地区唯一的野外麋鹿种群。而且,麋鹿群中竟发现了两头白色麋鹿,这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片“候鸟天堂”将继续为鸟类提供栖息之地,也将为人类带来无尽心灵慰藉。远眺七里海,芦苇随风起伏,候鸟翩翩起舞,仿佛在诉说着这片湿地的故事。它是自然的杰作,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愿七里海湿地的美丽与生机永远延续下去,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段春祥 于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