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玉峡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鹭鸟翩跹,一幅水清岸绿、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峡江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和全民参与,探索出一条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新路径。
峡江县积极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湿地监测网络,在全县重点湿地区布设10余个生态环境、气象、水文、鸟类等智能监测站点,实时监控水质、植被、野生动物等生态指标,实现“问题预警、快速响应、科学修复”闭环管理。自系统运行以来,湿地水质一直稳定在二类标准,土壤达到了二级标准,中华秋沙鸭、虎纹蛙、喜树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数量显著增加,生态修复效率也大幅提升。
针对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峡江县拟高标准打造湿地资源运营中心,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遵循“谁占用、谁补偿,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湿地生态产业化经营、湿地生态品牌塑造等多种模式,促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4年,完成湿地占用审批5宗,完成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2宗、交易面积1.67万平方米、交易金额200余万元。同时,结合该机制推动“湿地+文旅”“湿地+康养”产业链发展,建设湿地科普宣教馆、星岛民宿等特色项目,2024年接待生态旅游游客7万余人次,带动周边村落自主创业3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峡江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湿地共治体系,形成三级联动保护网络。县林业局联合辖区乡政府、村委会,设立湿地保护管理站和观测点,做到常态化巡查、长效化监测,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基层覆盖和具体执行。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活动节点,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街道等方式开展湿地科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爱鸟护鸟等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在全县设置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20余个,鼓励村民成为湿地保护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文化浸润的双向机制,全县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突破1600人,已形成“湿地保护人人有责、生态红利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如今的峡江,不仅有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更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未来,峡江县将继续深化湿地保护机制改革,不断创新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多生态红利。(赖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