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湿地

用数字技术守护多彩湿地

2024-06-26   来源:新疆林业和草原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湿地是滋养万千生灵的宝贵资源,当自然生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应用于湿地保护,新疆湿地保护工作得以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进行。

  夏季的新疆万物蓬勃,冰川雪水蜿蜒而下,孕育着万千湿地。对于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新疆来说,湿地是滋养万千生灵的宝贵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平衡器”和“调节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当自然生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应用于湿地保护,新疆湿地保护工作得以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进行,水波荡漾、草木葱茏、水鸟蹁跹的多彩湿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多手段监测 湿地生态数字化

  6月的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湿地环抱的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市周边最大淡水湖,这里是乌鲁木齐的“绿肾”与“绿肺”,调节着气候,涵养着水源,防旱蓄洪,为这片土地带来勃勃生机。浅水草滩处,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交织成片,各类水鸟信步其中。

  湖畔旁,鸟类监测高清摄像头正俯瞰水鸟栖息地,进行24小时实时在线监控,湿地管护人员通过摄像头传递到屏幕的实时画面,看护着湿地水鸟。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敏且深刻地反映着湿地环境的变迁。新疆乌鲁木齐柴窝堡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规划协调科主任王维俊说:“湿地生态好,水鸟的种类数量就多;如果生态不好,栖息地遭到破坏,水鸟就不会来了。通过鸟类监测设备,我们可以在不惊扰水鸟栖息的同时,观察它的种类、分布地点、生活习性等信息,进而对湿地生态有更直观的了解。”

  水,是湿地的灵魂,水体质量直接影响湿地整体生态系统。在汇入柴窝堡湖的溪流里,监测探头没入溪流实时监测,水质监测设备将数据上传数据库;为精准了解水域面积,每半个月管理处都会委托技术公司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卫星遥感图像,并利用解析软件解析相应数据。

  湿地生态平衡由生物、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维系。王维俊介绍说:“除鸟类、水质监测设备外,柴窝堡湖湿地还配有虫情、土壤、小型气象站等监测设备,对各类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经过多年保护,湿地湖水面积稳定增加,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共有5纲32目69科252种。依托科学监测,我们也将实施更精准有效的措施保护好湿地生态。”

  利用科学监测将复杂的生态系统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新疆众多湿地公园塑造良好生态的有效做法,通过科学监测与评估,有效提升生态平衡保护水平,以科技为力量,推开自然之窗,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画卷牵动人们目光。

  无人机巡护 湿地管理智能化

  眼下正值候鸟育雏时期,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候鸟繁殖高峰。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产业科工作人员张超正在用无人机巡护湿地公园重点区域。在无人巡护机的俯瞰下,湿地公园的实时画面一帧一帧掠过手机屏幕——成群的候鸟在湿地浅滩时而歇脚觅食、时而翩跹起舞,在水面荡开粼粼波光。

  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亚到印度半岛的候鸟迁徙交通要道,区域内的候鸟是从东亚各国起飞,途经新疆、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最后到达印度半岛北部和非洲。目前,湿地公园有鸟类279种,其中11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好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对保护世界候鸟的迁徙与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张超说:“我们在湿地公园设有无人机基站,操作无人机巡护时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控制无人机按设定线路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护。巡护时主要看是否有乱垦滥挖、乱砍滥伐、偷猎滥捕、非法放生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巡护画面会实时传送到手机屏幕。”

  湿地公园成片的芦苇滩为候鸟提供了嬉戏纳凉的绝佳场所,无数根细长的芦苇挨挨挤挤,形成一片连绵不断的绿色海洋,为候鸟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栖息空间。但进入芦苇枯黄期,茎内空、纤维长且干燥的芦苇极易燃烧,特别是芦苇叶、芦花,遇到明火极易引燃。

  为杜绝安全隐患,湿地公园以管控站为中心,采用6个高空消防云台以及固定式摄像头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和寻迹,并将数据传送至管控站,一旦发现异常,管护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将出事地坐标通过短信或导航的形式发送至管护员手机,管护员根据坐标,立刻前往现场核查,寻找火源。

  此外,今年4月,湿地公园还引进了灭火无人机,张超介绍说:“接到警报后,灭火无人机可以飞往事发现场,进行再勘查。若发现火情,无人机配备的干粉罐、灭火剂可以通过投射或喷射的方式进行灭火。”

  利用无人机做好生态巡护、火险预警等工作正成为越来越多湿地公园的选择,许多湿地公园逐步建立起“传统人工+现代智能”一体化管理体系,提高湿地管护智能化水平,为多彩湿地守住了安全边界。

  大数据支撑 湿地保护措施精准化

  在新疆自然保护地生态感知系统监测大屏上,千里之外的湿地画面清晰展现,空气、气象、水质、土壤等监测指标实时数据一览无遗,依托该智能系统,新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智慧”。

  生态感知系统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前端自动化监测设备,将数据反馈至终端,及时准确获取湿地内物种、环境、气候等数据信息,并进行高效采集分析,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新疆加快建设生态感知系统,截至2023年底,全疆5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已建设生态感知系统大数据平台47个。该系统构架完整,基本模块开发完成,已开展基于平台的基础研究。

  依托生态感知系统,各保护主体单位实现保护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力的投入,实现高效、科学的保护管理;林草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加快“一张图”建设,持续推进主管部门决策科学化,形成立体感知、管理协同、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保护地生态监测大数据管理;科研单位开展以生态感知系统监测的大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产出各类科研成果。

  在乌鲁木齐朴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训练优化物种识别技术。通过训练,AI系统可以不断优化识别准确率,逐渐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识别水平。技术研发完成后将并入生态监测大数据平台投入使用。

  该公司总经理林英介绍,AI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识别方式,快速准确识别物种种类。传统物种监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往往只能涵盖有限的区域和时段。而AI可以通过智能监控摄像头、卫星遥感等手段,实现广泛区域、长时间跨度的物种活动全面监测。

  加强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新疆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已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体系。通过科技赋能,新疆将对湿地实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