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三北攻坚 > 三北精神

传承治沙基因 勇攀治沙高峰——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

2024-08-2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现有成员36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0人,45岁以下占65%,共产党员占61%,不仅年富力强,而且党员模范带动作用强,是一支有强烈使命担当意识、光荣历史传承、持续创造治沙佳绩的科技研发队伍。研究团队以荒漠化防治为事业追求,形成了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全链条研究为特色的显著优势,为我国乃至世界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卓越的科研创新成果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2021年12月24日,沙漠研究团队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党委命名为“彭加木突击队”。

治沙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

沙漠研究团队以彭加木和夏训诚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习弘扬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崇高精神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生态文明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治沙勇创新,代代相传承

沙漠研究团队有着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和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所成立之初,团队面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以“沙漠化防治”为己任,涌现出了以夏训城、张鹤年、李崇舜、刘铭庭、黄丕振、周兴佳、潘伯荣等为代表的自治区治沙功臣和科技创新先锋。他们扎根沙海,常年奔波在黄沙蔽日的风沙前沿,喝生水、啃冷馕,开展调查研究和试验示范,创新性地提出了干旱区非常规水资源生态利用技术,构建了北疆沙漠边缘免灌造林、南疆沙漠引洪灌溉造林、绿洲综合防沙体系等防风固沙技术体系,有效遏制了新疆绿洲风沙侵袭的问题,彻底扭转了沙漠地区“沙进人退”的局面。2项成果获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防治荒漠化成功业绩奖(全球共8项,中国获2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矢志抗击风沙的精神。

团队精神代代相传。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漠研究团队涌现了以雷加强、徐新文为代表的第二代治沙领军人。他们以实干为舟、以奋斗做桨,面向国家西部资源开发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南北疆两大沙漠进行技术攻关,构建了内陆荒漠化土地分区、分类、分级治理技术体系,创建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和准噶尔沙漠明渠防沙工程优化技术方案,确保了两大沙漠工程的安全运行;攻克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经济型防沙屏障建设技术和肉苁蓉高产稳产规模化种植技术,将“治沙”与“治穷”相结合,推动了南疆生态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进程。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谱写了团队治沙新辉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身边优秀科学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熏陶下,2010年以来形成了以李生宇、高鑫为代表的第三代防沙治沙领军人,在治沙事业上继续奋发有为。李生宇研究员紧抓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理论成果技术转化应用于实践,5年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创新防沙治沙新材料,攻克了强风沙地区公路沙害防治技术,并成功用于S214省道防沙实践。高鑫研究员作为团队引进的留学人才,毅然扎根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沙丘博物馆”,努力钻研,大胆创新,组建了风沙地貌与风沙物理研究小组,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本人也成长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治沙促全局,人沙现和谐

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发挥“彭加木突击队”的自身优势,科学谋划新时代新疆防沙治沙的战略布局与重点任务?如何解决沙漠地区长期面临的生态脆弱和经济发展“两难”问题,加快形成人与沙漠和谐共生的新疆防沙治沙新格局,推进美丽新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道道难题摆在突击队队长雷加强研究员及团队成员的面前。

雷加强研究员接连几天召开团队会议,列问题,摆数据,积极联合疆内科研机构,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案例研判、数据解析、专家咨询等方式,带领团队全面梳理了新疆70年来防沙治沙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与评估了新疆荒漠化防治的技术研发、模式构建、预防治理、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等方面成效,创新提出了统筹“三区”(沙区—灌区—山区)关系,将“保护—治理—利用”一体化与“治沙—治水—治盐”相结合,建立全域(全流域、全链条、全要素)防沙治沙的理论体系;明晰了“加强顶层设计,尽快摸清底数,坚持科学治沙,引领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思路。

沙漠研究团队紧抓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和新疆“旅游+”的发展机遇,基于前期沙漠保护与沙漠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研究储备,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塔里木河流域干旱与风沙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项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新疆沙漠经济发展的生态与环境保障体系研究”项目,以科技研发更好助力新疆沙漠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梦,共舞绿丝梦

面向国家“绿色丝路”建设倡议,依托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区优势,沙漠研究团队聚焦荒漠化防治领域,主动出击,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打造形成了一支征战沙漠、驰骋国际干旱区的研发团队,积极拓展荒漠化防治研究国际战场,创造了荒漠化防治研究成果与应用模式的最佳实践案例。

躬耕不辍,孜孜前行。近年来,通过“联合考察-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研究团队相继与中亚五国和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蒙古国等国家开展了荒漠化防治合作研究,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非洲绿色长城等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推动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应用和走出国门;研发创新了10余项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建立了荒漠植物引种筛选基地、集水恢复林草、流沙快速固定等多个海外试验示范基地;提出的蒙古国沙漠化防治综合对策咨询建议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秘书处采纳;联合共建了“泛非绿色长城研究中心”和“西非办公室”,成功获批科技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建设技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荒漠化防治专题联盟(ANSO-ACD)、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勘察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研发平台;研发技术成果不仅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而且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称赞,在国际防沙治沙舞台上展示了“中国智慧”。

近3年,沙漠研究团队紧紧围绕荒漠化防治主题产出了有影响的成果,2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多项咨询建议被国家相关部委采纳;1人获评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1人获评“王宽成产研人才”,2人获评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3人入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专家库,4人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

从罗布泊到塔克拉玛干,再到撒哈拉,从策勒流沙治理到新疆沙漠人工绿色走廊建设,再到非洲绿色长城,作为彭加木崇高精神的传承人与接班人,沙漠研究团队将传承与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精神,以“风沙我们带走,绿荫留给子孙”的无畏奉献精神、“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豪迈奋斗精神为感召,在防沙治沙道路上,永不懈怠,不断攀登治沙科技高峰,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王永东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