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关部署,提高全市湿地资源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园林和林业局建设了武汉市“智慧湿地”管理平台,已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目前,系统已覆盖全市16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监测总面积近4万公顷。
体系完善
一是规范技术指标体系。通过制定“武汉湿地技术标准规范”,为武汉市湿地数字化建设和智慧监测提供指导,统一全市湿地信息化保护建设基础规范。二是布置物联感知体系。在全市16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共部署210套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气象、水文、水质、土壤、鸟类图像及声纹等智能感知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信息处理,为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及管理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撑。三是开发智慧应用体系。开发建成湿地感知监测应用、资源资产管理应用、生态修复与保护应用、监管与决策应用以及公众服务应用5个方面的系统软件,实现了基础资源统一调配和运行状态实时监管。
功能丰富
武汉市“智慧湿地”系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突破口,对接武汉“智慧城市”大脑,资源并入“武汉云”,建成统一的湿地智能监测和辅助决策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多种功能。一是实时监测功能。以物种图像和声纹自动识别为主,对物种进行实时监测。以水文、气象等环境因子和植被生产力、候鸟迁徙等生物因子为监测对象,实施生态监测。二是生态预警功能。对自然威胁和人为威胁进行自动识别并推送预警信息,通过系统预警,调度指挥现场核查和处置。三是价值评估功能。发挥大数据作用,依据湿地生态系统价值计算模型进行湿地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运维良好
一是系统安全稳定。系统通过了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第三方软件测试、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并取得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备案。二是系统使用广泛。武汉市局组织完成了系统操作培训,向各区分配了账号和相应权限,按照“属地原则”,拟将系统前端物联设备交由各区自然保护地机构进行管理,并持续推进前端监测点位拓展建设,进一步优化监测结果精准度。三是系统运行平稳。截至目前,系统已通过各类设备采集监测数据818万条,依托各类应用反馈预警数据1516条、巡护数据532次、异常事件上报77次,累计记录到动植物资源1200余种(属)。今年通过智慧湿地系统,首次在天兴洲监测到较大灰鹤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