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核心区域,山西省始终将种苗保障视为生态工程的生命线,通过强基固本、提质增效、破解难题,打造了一套“良种供给有序、科技繁育提质、惠民增富增收”的现代化种苗保障体系,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良种筑基强基固本
根据《山西省种苗振兴行动三年计划》,连续三年累计投资1.4亿元,用于11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55个省级保障性苗圃等种苗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繁育。通过调整育苗结构,重点培育耐旱、耐瘠薄的乡土树种和国、省审(认)定的优良树种2.3亿株。坚持利用现有圃地扩大草种生产。全省发展乡土草种繁育基地20处、野生草种驯化基地10处、观赏草种扩繁基地8处,面积规模达到1.3万亩,年产草种量达70万公斤左右。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晋北、晋西北等生态脆弱区建成9个数字化育苗示范基地。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引进智慧苗圃可视化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由水肥一体化、气象监测、土壤监测、苗情监测、虫情监测及种苗出入库管理六大子系统组成,通过对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养分、土质、苗情、虫情、生长量的实时动态监测,以及物联网感知、数据传输和苗情AI识别技术应用,实现了种苗生产经营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创新机制破解难题
聚焦种苗供需“信息不对称、对接效率低”等难题,建立种苗供需对接会机制,搭建政府、科研单位、育苗企业与造林工程主体高效合作的信息平台。2024年3月,山西省种苗协会和河北省种苗协会主办的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工程项目林草种苗供需对接会,吸引河北、山东、北京等14个省(市、自治区)140余家工程苗木企业参加。聚焦乡村振兴,推行“林场+合作社+农户”联营机制。通过“百场带千村”活动,每年带动群众2万余人次参与种苗生产。
从“人扛肩挑”到“智慧育苗”,从“分散采购”到“精准对接”,山西以创新思维破解种苗保障难题,为“三北”工程注入科技内核。未来,山西将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苗圃的覆盖率,推动育苗能力提质增效,让每一株苗木都承载科技力量,筑就北方生态屏障的“山西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