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草防火 > 综合信息

丛波:铁塔岁月,见证青山守护的时代变迁

2025-08-0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祖国北部大兴安岭莽莽林海深处,59岁的防火瞭望员丛波,已在高高铁塔上坚守了10余个春秋。他不仅是松岭林业局守护方圆20公里绿色屏障的“森林前哨”,更用双眼和亲身经历,见证了这片林海从“人肉长城”到“科技护林”的沧桑巨变。

丛波在瞭望森林

防火瞭望员被誉为“森林哨兵”,但这份工作浪漫光环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除了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瞭望和动辄数百条信息的精准传递,最大的考验,莫过于那极端恶劣的环境。

风雪征程:从举步维艰到步步坦途

每逢春秋防火期,丛波便背起行囊,深入密林,攀上高塔,开启漫长而孤独的守望。忆起初次登塔,他仍心有余悸:“一开始根本不敢往下看,一看腿就软,感觉塔要倒,吓得只能躺着。出去瞭望,得紧紧贴着塔壁,半步不敢挪。”

从公路到瞭望塔,过去需在深山中跋涉8公里。春防时节积雪未融,车辆难行,所有物资全靠肩扛背驮。积雪深可及腰,他背负重物,在雪窝里艰难挪移,最长一次走了8小时,抵达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如今,曾经的“简易路”已化作平坦的防火应急通道。林业局投资的这条“生命线”,让补给车仅需40分钟便能将物资送达塔下。

冷暖淬心:从寒暑煎熬到保障升级

初春深秋,即使裹着厚厚棉衣,刺骨的山风依然无孔不入。地面三级风,塔上就能达到七八级。以往带上塔的馒头,中午就冻得硬如石块;一壶开水,很快也成了凉水。一旦发生火情,往往一周甚至半月不能下塔。夜晚躺在冰冷的板铺上,久而久之,风湿成了许多塔员的职业病。夏日塔房如蒸笼,秋日则需应对骤变的气温,“塔前单衣,登塔棉衣”成了这里的独特风景。为了守护青山的承诺,丛波这位七尺男儿,在狭小的塔房里,默默践行着护林的宏大理想。

如今,大兴安岭集团和林业局持续改善塔员生活:塔房整体维修,加装塑钢窗、风扇等保温防暑设备,还配备了保温水壶。

告别苦旅:从背水艰辛到甘泉入户

丛波记得,以前每个防火期进驻,塔员们都要储备够吃半个月的粮食、土豆、干菜和咸菜。吃水,需到5公里外泉眼去背。山路崎岖陡峭,空手走都需歇几回。他每次背着20公斤重水桶,往返一趟就得耗去三四个小时。为了省水,连煮粥和面条都成了奢望。早春晚秋时节,常常只能化雪水饮用,一吃就是个把月。夏天则靠房前摆满的盆盆罐罐接雨水补充。当林业局运输车将首批储水罐送上山,那段需要往返数小时背水的历史,终于在2021年秋天画上了句号。塔员们抚摸着锃亮的不锈钢水罐,共同告别了那个艰辛的时光。

驱散险影:从直面野兽到安全有盾

与森林为伴,毒蛇、野猪乃至黑熊的惊险遭遇在所难免。一个春天的夜晚,丛波背水归来,忽觉身后有异。回头一看,三只黑熊一字排开,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慌乱中,他抓起一根树枝,一边与熊对峙挥舞,一边慢慢后退。等终于退回塔上,冷汗早已浸透衣衫,双腿发软瘫坐在地。

近年来,林场为瞭望员配备了蛇药、驱蛇粉、驱兽器等防护用品,他们的安全终于有了保障。

塔上十载:淬炼“两专”真本领

初登塔时,第一次手持对讲机,听着呼叫声,他紧张得半天才颤抖着挤出“收到”二字,急出一头汗。生怕误了森防大事,他决心克服胆怯。每天拿着对讲机反复练习,练就“呼叫、汇报、综合分析、准确传递信息”的硬功夫。日积月累,执行任务时,他已能做到声音沉稳、语言精练、信息精准、指令果断。

10余年铁塔岁月的磨砺,丛波炼出了“两专长”:一是“登塔快”——几十米高的铁塔,只需几分钟便能敏捷地攀至岗位;二是“业务精”——作为职业瞭望员,他练就了判断山火的秘诀:“烟浓而黑,是林木燃烧不充分,很可能是山火,必须立刻核实报告!”

青山不老,岁月悠悠。随着一批批老瞭望员荣休,年轻面孔不断加入这支守护队伍。面对相伴多年的“瞭望舞台”,丛波将“传帮带”视为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只希望这份守护能一代代传下去,让未来的天更蓝、山更青、树更绿!”他望着无边的林海,目光坚定。(周任超 夏翠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