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双磨破的解放鞋,2.4万亩重焕生机的山林,45.5万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这三个数字勾勒出江西省安远县龙布林场场长赖章强3年的生态坚守。
作为赣南林区转型的探路者,赖章强带领龙布林场从“贫困林场”的困境中突围,将满目青山转化为取之不竭的“生态银行”。通过建设国家储备林、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森林康养等多元路径,实现生态价值的高效转化,为新时代国有林场转型树立了“绿富同兴”的鲜活样板。这片96.7%森林覆盖率的绿水青山,如今已成为滋养一方百姓的“金山银山”。
“林场+村集体”建林富农
在国储林基地,编号2025-011的档案卡上记录:2023年3月12日栽植,2年容器苗地径1.0厘米、苗高70厘米,管护员廖远明。最近测量数据显示胸径已达1.94厘米,树高129厘米。“按这个长势,10年后就是‘绿色金条’。”赖章强说。在国家储备林中,每块山场的树木都有这样的“成长日记”。
林场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推动赣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低质低效林改造及过疏和过密林分的中幼林抚育,统筹珍贵树种培育、城乡绿化,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建设。按照“落叶树和常青树搭配,经济林补充”的思路,采取阔阔混交、针阔混交等方式,实施林分优化,提升林相,培育乡土大径级用材林,营造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近自然森林群落,从而提升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长。
一大早,村民就来到村委会领取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不同小组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的相关信息。随后,村民们开始登记凭证并领取属于自己的山林“身份证”。
“今天拿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后,感觉自己也当上了‘股东’,以后可以享受分红,而且林场还会雇我们去做工,又能增加一份收入。”三联村村民肖观发高兴地说。
龙布林场按照“林场+村集体”的发展模式,实施国家储备林、场外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与塘村乡龙庄、白兔、上龙、黄沙、三联等5个村建立了“场村共建”合作发展机制,发展毛竹、油茶、林下经济、森林药材等产业,村民收益以林业经营收益权形式持有,获取生态红利,形成林场与村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场村联股、联利、联心。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的推行,打破了森林资源流动性差的壁垒,激活了集体林地经营权,加快促进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林农变股东。
截至目前,龙布林场造林绿化面积2.1万亩,实施低改2.4万亩,建设国家储备林1.1万亩,发展林下经济0.3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油茶基地0.04万亩,发放林业经营收益权证97本。
翻开《龙布林场2025—2030年发展规划》,赖章强用红笔圈出重点:推进三大转型,实现青山绿、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林长+智慧林业管护体系,提升森林质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推广“林+空+地”立体经营,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完善“林场+村集体+农户”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创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示范样板。
“当年用斧子砍出生存路,现在要用智慧讲好生态课,用区块链守护每片林的成长记忆,让立体经营激活每寸山的生态价值,把联农机制变成共同富裕的金钥匙。”赖章强说。
“五维”经营模式点绿成金
龙布林场坐落在安远县塘村乡,面积8.8万亩。正在采摘灵芝的“持证菌娘”朱五招,捏住芝柄、留柄剪收、转动拧下,一个椴木灵芝就采摘完成了。这是龙布林场创新“五维”经营模式,实现一林多产,解锁林地活力的缩影。数据显示,林下近自然椴木灵芝三萜类物质提升至2.8%,比普通品种高出40%,活性成分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33%。同时,推广的“阔叶林+灵芝”立体种植模式,使林地利用率提高3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98%。
赖章强掏出手机展示智慧林业平台系统:林上发展杜仲、厚朴,林中种植铁皮石斛、金银花,林下种植草珊瑚、灵芝,林缘散养蜜蜂、家禽,地下养殖蚯蚓、金蝉。这套“五维”经营法,让1亩林地产出效益提升6倍。
赖章强介绍,林场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灵芝、铁皮石斛等中药材,每亩经济效益每年能达6万多元。通过林场示范带动,与周边乡镇、村集体合作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在林场与龙庄村“场村共建”的菌包生产车间,经过装袋、灭菌、接种等18道工序的椴木灵芝菌棒,每棒售价28元。这种灵芝具备“种一收五”的特性,即种一年可以采收五年,且每年可以采收两次,每根菌棒都能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林场技术员介绍,在发展林下种植灵芝等中药材产业的同时,延伸开发了灵芝茶、黄精等森林产品,还配套林碳光伏发电项目,安装130千瓦的太阳能组件,年发电总电量13万度,可持续发电20年。
江西省林科院专家刘斌评价:“该模式破解了与粮争田、与林争地的矛盾,不仅推动林地由‘低效林’向‘致富林’转变,还实现‘护生态’与‘富口袋’双赢。”
“场村共建”带富一方百姓
“我们采用‘场村共建’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灵芝1.2万余棒,种植面积15亩,目前第一批采摘,预计产量1200斤,产值69.6万元。”白兔村党支部书记赖群英说。
白兔村会计室的铁柜里,三本不同年代的账册体现了变迁:1994年记载“卖杉木收入占村集体90%”,2014年出现“生态补偿金”新科目,2024年账页则布满“灵芝分红”“油茶收益”等条目。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2.3万元增至2024年的80万元。
2.5∶5∶2.5不是简单分钱,而是重建生产关系。塘村乡党委书记魏志伟指着股权结构图解释:“今年‘林场+村集体+农户’持股,共同发展菌包培育、油茶种植。”在这种“场村共建”机制下,白兔村年产灵芝菌包3.5万棒、灵芝6.8吨,年收益达928万元。村民除劳务工资外,还可按股份收益。
村民尧恒英说:“我在这个车间工作已经一年了,主要就是原料处理、精装基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干活轻松,离家又近,能照顾到小孩,一个月还能有两三千块钱工资,很开心。”
在龙布林场林碳康养民宿楼,原来的老旧闲置房2023年改造提档升级,依托自然禀赋,配套推出森林步道、护林瞭望台、康养垂钓、树种科普、灵芝采摘、中药材体验等项目,如今成为网红“森呼吸”打卡点。2024年接待体验游客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蜂蜜、笋干等特产6.6万元,催生10家“庭院经济”示范户。
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300名村民中,有27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最典型的赖传清家庭,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年收入从1.2万元增至5.3万元。
如今,龙布林场生态产品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翻两番。通过创新“生态银行”机制,赖章强带领团队将碎片化林地整合为“生态产品包”,使“木头经济”转型为“生态银行”。(刘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