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场种苗 > 国有林场

付家机械林场在沙地边缘筑起坚固生态屏障

2025-04-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辽宁省昌图县西北部的大沙梁,国有昌图县付家机械林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闪耀在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这里,东与吉林省四平市相邻、北和吉林省梨树县接壤、西与内蒙古科左后旗隔辽河相望,地理位置特殊,是防沙治沙前沿阵地。

多年来,付家林场通过樟子松良种基地建设及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在沙地边缘筑起了一道保护生态、促进发展的坚固屏障。

绿色屏障 防沙治沙显成效

付家林场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沙壤土的特性使得这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多年来,林场累计完成造林12.5万余亩,如今经营面积13.7万余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49万余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1.79%。

这片人工林主要由樟子松、杨树构成,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万余亩、地方公益林近8千亩、商品林3.8万余亩,守护着周边7个镇场137.3万亩耕地,阻挡科尔沁沙地南侵。

为了提升森林质量和防护功能,付家林场不断探索创新造林模式。早期,樟子松和杨树人工纯林出现衰退病,导致樟子松大面积死亡。从2009年起,林场调整策略,增加针阔混交林面积,采用块状混交、行间混交等模式,混交林面积比例超过造林面积的60%。同时,根据季节和林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春秋季机械造林、春季人工造林、雨季营养钵造林等方式,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2020年起,林场又将工作重点转向退化防护林修复,每年修复约2250亩,在樟子松退化林中栽植杨树、桑树,在杨树退化林中栽植樟子松,逐步培育针阔混交林,进一步提升森林防护能力。

良种培育 夯实林业发展根基

付家林场樟子松良种基地的建设历程,是一部不断进取的奋斗史。付家林场自1962年开始引栽樟子松进行造林试验,历经多年发展,于1981年被列为部省联营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到2009年1月,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林场场长周宏介绍,自2010年享受中央林木良种补助政策后,基地发展驶入快车道。新建2代种子园372亩、樟子松收集圃150亩、红松收集圃105亩等多个项目,新增面积973亩,总面积达7189亩。在良种培育方面,基地科研人员通过控制授粉试验杂交育种,培育优良樟子松新品种。借助促进结实技术试验和截顶矮化试验,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和品质,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良种保障。

“付家林场所处的大沙梁气候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部分造林树种难以存活。近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2018年,林场从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引进桑树进行试验林建设,获得成功。”周宏介绍,桑树抗逆性强、生长量大,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在其他树种难以生长的地块也能茁壮生长。如今,桑树栽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1000余亩已结果,不仅提高了北方沙区土地生产力,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碳汇,还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经济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在保证造林成活率的同时,付家林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林场利用林下空间,种植花生、地瓜、黄豆等农作物,不仅提高了水土保湿能力,减少林间抚育成本,还能让树木吸收部分肥力,促进生长。

周宏说:“目前,林场平均每年林下种植花生5000余亩,周边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2万余元。林下经济成为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林场积极推进樟子松嫁接红松实验项目,构建新型红松果材兼用林。通过嫁接,不仅缩短了红松结实时间,解决了红松实生苗在当地不易存活的问题,还改善了三北地区林分结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从150株试验嫁接到建设105亩红松优树收集圃,再到近两年大规模嫁接,如今付家林场嫁接的红松长势良好,部分已开始结实。以当前市场价格估算,进入盛果期后,每亩红松果材兼用林经济效益可达1万多元。红松采伐后,相比樟子松木材收益还能增加50%以上。

周宏表示,下一步,林场将紧紧围绕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建设任务目标,通过全面参与防沙治沙,开展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巩固拓展治理成果,持续提升林草植被综合盖度。并与沈阳农业大学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林草模式,助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袁海洋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