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中国竹”的功与名藏不住了

2025-11-2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竹”的功与名藏不住了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周国模揭示竹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贡献

近日,2025年度浙江省“十百千万”科学传播“TOP10”评选结果揭晓,浙江农林大学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教授周国模榜上有名。

周国模是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家林草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农林生态系统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森林碳汇专家,周国模先后11次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在大会边会作最新学术报告。

他以推动森林碳汇研究、服务森林碳汇交易为目标,带领团队聚焦森林碳汇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积极推广森林增汇减排技术并引领森林碳汇项目开展,在竹林碳汇研究和林业碳汇方法学开发中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系统澄清了竹林是碳源还是碳汇的国际争议,创建了竹林碳汇精准监测和经营增汇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竹林碳汇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开辟并推动我国森林碳汇产业特别是竹林碳汇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竹林助力减缓气候变化

竹笋是极鲜美的食材,竹子可以加工成各种生活和办公用品,竹炭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竹醋液具有杀菌除虫等功能作用。除了这些作用之外,周国模在2001年前后研究发现,竹子还有一项神奇的功能——具有极强的固碳能力。

周国模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竹林面积、产量、产值最大,竹加工利用做得最好的国家,竹林也是南方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做好竹林碳汇方面的研究,让竹林碳汇得到世界的认可,对于进入国际、国内碳减排市场实现交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2年起,他开始了森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切入点是我国南方重要森林类型——竹林,涉及竹林碳源汇的动态、格局、分布,人为干扰与经营对竹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等。

周国模和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长周期短等诸多优势。如毛竹从竹笋破土到长成新竹,只需56天即可达到平均13.8米高。其生长速度快,可快速成熟,且能连续择伐,采伐过程中对生态系统影响很小。他主持完成的“竹林生态系统碳过程、碳监测与增汇技术研究”“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格局、碳循环及管理技术”2个项目分别在2012年、2015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周国模一直致力于以竹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森林固碳机理与增汇技术、碳汇监测与计量及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的创新研究、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工作。他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森林碳汇科技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40多篇,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梁希科普奖一等奖1项等奖项。

让竹林碳汇成果造福社会

从2002年起,周国模结合竹林碳汇研究进展,实施了毛竹林碳汇项目等一系列竹林碳汇项目,获得了毛竹碳汇林营造、监测与计量的一系列参数和标准程序,编制了竹子造林、竹林经营的方法学,向全社会推广研究成果,借助竹子的力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周国模主持开发的竹子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突破了竹林碳汇参与碳减排交易的技术瓶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推动了国家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和实现森林碳汇交易,为推动森林碳汇产业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方法学基础。

在推广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等研究成果时,针对单家独户项目规模小、类型多等特点,他和团队编制了《临安市农户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经营与监测手册》,使广大农户看得懂、记得住、会操作。2016年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结合其他合作单位开发的注册登记托管交易系统,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管控严格、简单易行的林业普惠碳汇交易体系,探索出购买农民森林经营碳汇、实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化和市场化的新模式。

周国模率领的研究团队特别注重竹林提质增汇项目开发推广工作,竹林固碳减排综合经营技术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国家重点推广低碳技术,已在浙、闽、川等竹子重点分布区得到推广。他和团队促使临安、安吉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试验区和全球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为湖北通山开发了全国首个CCER毛竹造林碳汇项目,还帮助浙江安吉、景宁等5个县市2万多户竹农开发CCER竹林经营碳汇项目40多万亩,产生560多万吨碳汇量,为亿万竹农开辟了一条林业增收新途径。

在系统开展竹林碳汇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同时,周国模团队还聚焦竹材产品碳储量、碳足迹研究和基于综合环境效益的“以竹代塑”产品分级研究。2021—2022年,周国模团队选择了浙江安吉十大类46个代表性竹产品,开展产品碳足迹研究,摸清了竹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材料使用量等数据,科学回答了“以竹代塑”替代什么、怎么替代的问题。相关方法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在2024年8月的国际(安吉)“以竹代塑”创新大会上进行发布,并建立了《“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评价》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我们研发和推广相关的科技成果,一方面为广大山区群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也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周国模表示。

让竹林碳汇知识科普到全世界

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碳减排措施和气候变化谈判的重要议题,被大多数国家列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作为一名科学家,周国模面对“双碳”目标的挑战,首先想到的是用科学手段去研究如何主动“答题”。他先后提出了竹林碳汇监测计量方法,研发了增汇减排技术,也攻克了竹林碳汇进入碳减排市场的技术瓶颈,解决了竹林如何固碳、如何测碳、如何增碳、如何售碳等问题,为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贡献。

“气候变化与地球每个角落、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然而碳汇看不见、摸不着,而且相关专业知识又太深奥,科普难度大。作为学者更有责任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周国模介绍说,森林植被能够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竹子的固碳能力特别强,如何把这一成果向公众科普,也同样需要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

为更好地宣传竹林碳汇知识,周国模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策划和创作了“竹林碳觅”系列科普作品。此前,周国模团队已经出版了主要面向青少年的动漫视频和儿童绘本《我是吸碳王》、儿童文学《幽篁国的竹林碳语》等一批作品,网上浏览量已超300万。

此外,他还担任了多个城市的“低碳顾问”,应邀为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有关领导、专家作报告,介绍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研究成果、固碳增汇技术,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帮助大家树立和强化低碳理念。自2009年参加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以来,他连续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周国模通过各种场合向全社会传递同样的信息:毛竹林固碳能力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毛竹林碳汇研究和应用大有可为;作为世界上的竹产业大国,中国在森林碳汇中所作出的贡献应当获得科学评估和肯定。

如今,毛竹这个带有东方文化韵味的植物,开始重新引起多国专家的重视。周国模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开始在南美、非洲等地区进行技术推广,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已经在开展竹子碳汇造林。

周国模常说:“我愿做一根老竹,把养分传给新竹,让青年科研者茁壮成长;更愿做一粒种子,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播撒到全世界。”

从竹林碳汇的开拓者,到科学传播的领路人,他以匠心守初心,用行动证明:一根竹子,能撑起生态保护的希望;一份坚持,能书写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陈胜伟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