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今天(19日)上午在四川成都开幕,本届论坛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与会代表将围绕“十五五”时期国家公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深入交流探讨,共谋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论坛召开前,记者跟随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7个国家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12位驻华大使、参赞和保护组织代表,深入熊猫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等地,沉浸式感受我国大熊猫保护、生态建设及社区发展成果。如何更好保护大熊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只大熊猫正抱着竹子大快朵颐(王泽华/摄)
伴随着朦胧细雨,记者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简称:熊猫中心雅安基地),大白兔、白君、兰台三只大熊猫正抱着竹子大快朵颐。熊猫中心雅安基地主任黄治介绍,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繁育与野化训练等研究工作,而这三只大熊猫则是基地与北京动物园合作繁育的成果。
黄治:有一个是妈妈,带了一对双胞胎,白君和兰台。北京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在我们这儿,我们帮他们进行繁育,繁育成功再回到北京动物园,成果共享。我们中心大熊猫的保护繁育目前慢慢开始从以数量为主,过渡到以质量为主,每只熊猫都有非常清楚的谱系管理,每天都有很详细的身体健康监测,每年都有繁殖计划,要通过专家论证才能够实施。现在我们繁育每年控制在15至20只,我们中心大熊猫种群,去年年底已经达到387只。今年我们雅安基地现在已经有三胎刚出生的幼崽,估计很快就能够和游客见面。
据统计,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种群稳步壮大的背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等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治介绍,今年,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成功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和和”与“美美”,分别在雅安基地和神树坪基地当上了“爸爸”“妈妈”,由于身上流淌着野生大熊猫的血脉,为未来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复壮提供了更多可能。
黄治:为了野外种群的复壮,我们也需要了解野外基因的情况。我们放到野外去、从野外引种回来的“和和”“美美”今年刚刚成年,雌性今年生了,雄性今年也自然交配成功了,还是很有成效的。我们中心有4个基地,雅安基地主要就是种群的保护、繁育,科普教育;神树坪基地重心是在大熊猫的繁育;都江堰基地主要就是大熊猫的养老、康养、疾病防控;核桃坪基地主要是做野外放归培训,还有野外引种,把人工圈养的熊猫,经过培训放到野外去进行配种,然后再回来。
熊猫中心雅安基地内的大熊猫(王泽华/摄)
看着雅安基地内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石安妮非常欣喜。她说,比利时和中国有着多年“熊猫外交”的合作友谊,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让她印象深刻。
石安妮:中国在突破大熊猫低出生率等繁育瓶颈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也由于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栖息地等措施,而得到快速增长。中国还建立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汇聚专家、组建实验室和专门研究团队,致力于提升大熊猫的健康状况和遗传学研究水平,支撑大熊猫保护研究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王泽华/摄)
一路驱车,来到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荥经片区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向外宾讲述着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的历史与今天。据她介绍,十年前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整个大相岭山系6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仅有38只,由于栖息地碎片化分布等原因,成为孤立的小种群。而如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使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破损栖息地修复、野化训练与放归等关键课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大相岭区域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几率越来越高。
付明霞:我们在国家公园建立的过程中,退出了很多矿山、水电(站),大幅度降低了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人为干扰。不光是大熊猫,动物只要是生境适宜,外部的各种资源充足的话,它就会繁殖、繁衍,种群数量就会提升。科学研究表明,圈养大熊猫通过一定训练之后放归到野外,是补充野外孤立小种群最直接的一种方式。野化放归目前还处在探索期,对面这个山林里面我们人为圈起了大概3000亩面积,设计了4个圈层,熊猫过来的时候要在圈舍里面适应一个月到45天,然后我们就会把它放到小圈里面进行适应、收集数据,然后再把它放到大圈里面适应。这种阶段式的适应,让它更好地了解野外的环境,提升避险能力,寻找水源、食物的能力等等,在相应的环境里面适应过之后,它的野外生存率就会提升。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王泽华/摄)
如付明霞所说,包含关闭矿山、退出小水电等举措在内,栖息地的保护对提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原本生活在这些区域内的百姓,现如今又过得如何?
周洪,是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返乡创业之前,他的工作是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做石材生意。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启动,周洪就响应家乡号召,充分利用起家乡的老宅,返乡做起了民宿生意。周洪说,从石材到文旅,虽然依旧是“靠山吃山”,但今天的生活和以前比,幸福感、获得感都大大提高。
周洪:我之前在德阳做石材,2016年下半年回来返乡创业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来,很多游客慕名而来,7、8、9这三个月是我们的旺季,几乎达到一房难求,以康养避暑为主;淡季入住率也是要过半的,平时主要就是团建以及和公司对接。我们龙苍沟鸟类比较丰富,很多观鸟爱好者以及动植物保护爱好者就会到我们这边来,进行调研、拍摄。我们这个村的每个民宿组都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保护的成员,很多成员都是观鸟爱好者的向导。
周洪在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开的民宿(王泽华/摄)
据介绍,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苍沟镇发展村自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以来,常住人口和农家乐、民宿数量均翻了一番,百姓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盗猎、采笋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难觅踪迹。不仅如此,南入口社区还以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第一所自然学校——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就坐落于此。看到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天翻地覆的变化,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表示,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写照。
卡雷尔:很开心能看到这些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够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些新的工作机会。而且我们也知道,这些周围的居民其实就是在这个地方生长的,它们的根源也在这里,可以说,他们现在真正成为这一片山林的卫士,来保护自己生长的地方。
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的自然教育活动(受访者供图)
(记者 王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