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三北精神:中国绿色长城崛起的成功密码

2024-08-1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三北”工程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这个横跨中国半壁江山、由森林草原构筑的绿色长城,抵御风沙、涵水护土、护农促牧,守护着我国北疆国土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铸就的“三北精神”,发出了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为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弘扬“三北精神”,既凝聚了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昭示了中国绿色长城崛起的成功密码。

山西右玉国土绿化 右玉县林草局供图

“三北”工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实施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4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建设者们在三北大地万里风沙线上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造林护绿、治沙止漠。他们用“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执着,用“风沙不止人不退”的坚守,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情怀,扎根大漠荒原,播撒绿色种子,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在防沙治沙长期实践中,涌现出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郭万刚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出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甘肃八步沙等一批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典型,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三北精神”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这里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楼兰古国、西夏王朝在这里诞生,敦煌石窟、皇帝陵寝在这里建造,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这些都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据史料记载,除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戈壁外,三北地区的大部分地方过去曾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及富饶的农田。《诗经》中“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和《请复三郡疏》中“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描绘的便是昔日黄土高原一代植物繁茂、土地丰腴的美好景观。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剧增、资源掠夺式开发、战争绵延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这片古老的土地森林消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绿色渐渐消失,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土地沙化等生态灾害接踵而至,不断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扼住了人们生产和发展的“咽喉”,三北地区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风沙严重威胁三北地区人民生存空间。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北大地黄沙漫漫、沟壑纵横、断壁残垣。这里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234万亩的速度在扩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扩展速度达到315万亩,年风沙日数常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三北地区许多地方“沙进人退”“风逼人走”,普遍存在木料、燃料、肥料、饲料“四料”齐缺问题。严重恶化的生态状况,已然危及三北人民的生存。在风沙威胁下,策勒县城三次搬迁。几乎每到黄昏,策勒的天空就会变成恐怖的赭红色。当沙雨从天而降,策勒就变成一座死城。三北大地上像这样的境况不在少数,榆林、右玉、民勤……风沙无情肆虐,家园积沙成丘,良田沦为沙地,农民迁徙流浪。

风沙严重制约三北地区生产条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给三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阻碍。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有1.95亿亩农田遭受风沙侵蚀,1.5亿亩草场严重退化,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冲走氮磷钾肥2800万吨、流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年复一年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地日渐贫瘠,土地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风沙危害导致的“三刮四种”现象也十分严重,经常贻误农时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三北地区许多地方过度开垦、广种薄收,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1960—1962年,仅陕、甘、宁、晋4省(区)就开荒900多万亩,新疆开荒4500多万亩。20世纪70年代末,三北地区农牧业人口人均年收入334元,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3/4,其中1/3的县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1/10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农牧业生产,成为三北地区的当务之急。

风沙严重影响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交通运输网络、水利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商品经济流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北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狂风流沙肆虐、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时刻威胁着三北地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的安全。刚开通的包兰铁路,平均每年发生沙害断道300余次,全线严重沙尘破坏率超过85%。内蒙古乌达至吉兰泰的铁路,仅1977年就因流沙阻塞造成脱轨或被迫停车797次,平均每天2.16次。数以百计的水库在风沙侵袭下变为沙库。山西省每年损失库容约5000万立方米,陕西省约7000万立方米。在黄土高原地区,集中暴雨导致的山洪,裹挟着泥沙倾泻而下。1971年仅陕西的一次山洪就冲垮公路71公里,摧毁农田40.5万亩。三北地区风沙灾害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揪心牵挂。

防沙治沙成为三北地区生态治理的重要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三北人民吹响了抗击风沙、治理生态的号角。1949年10月,山西省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思路,下定决心向黄沙宣战。1950年春天,甘肃省民勤县召开了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向沙漠进军。同样是这一年,陕西省榆林市数十万群众扛起镐头、背起树苗,拉开了全民抗击风沙的帷幕。在党的领导下,三北人民不等不靠、顽强拼搏,投身治理风沙、保卫家园的战斗中。通过长期不懈努力,防沙治沙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初步改善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状况。这些防沙治沙实践,增强了人们改造自然的信念与决心,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宝贵经验、积累了精神财富。

“三北”工程锻造“三北精神”。1978年,为中国改革开放发起之年,为彻底扭转三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有效改善三北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启动实施了“三北”工程建设。这项跨世纪的重大生态工程,契合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迫切愿望,代表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富强复兴的根本利益,造就了体现三北地区奋斗者本色、生态建设持久战特性的“三北精神”。2008年“三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2018年“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提炼并提出“三北精神”。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防沙治沙工作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三北精神”孕育于实施“三北”工程的伟大决策,诞生于创造绿色奇迹的伟大人民,涵养于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传承于接力奋斗的伟大工程,不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继续指引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生态根基。

“三北精神”的深刻内涵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接续奋斗,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助力1500万人脱贫增收。在“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推动下,我国率先在全球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三北”工程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三北”工程建设的伟大实践,使“三北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三北精神”始终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力量,流淌在三北人民的血脉里,激励着三北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三北”工程建设者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实现了三北大地由黄到绿、由绿生金的沧桑巨变,改善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构筑了举世瞩目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艰苦奋斗是“三北精神”的真实写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以苦为乐、战天斗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

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之初,我国经济发展极为落后,人均GDP只有222美元,不及非洲人均GDP的一半。在国家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三北”工程一期工程平均每亩投资3元,当时1元钱可以买9个绥德烧饼,因而被戏称为“烧饼工程”。在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三北”工程许多建设者,树栽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一个沙窝一个帐篷就是一个驻点一个家庭。有的扎根深沙远山,在那里一待就是数十年。他们与风斗、与沙斗,用磨出老茧的手播种绿色,用打起血泡的脚锁住黄沙,使一棵棵树屹立在三北大地上,像绿色卫士一样守护着祖国辽阔北疆。

河北塞罕坝林海 姚伟强摄

“时代楷模”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垦荒治沙、植树造林。建场初期,他们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顶风沙抗烈日,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历经60多年努力,林场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把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无私奉献是“三北精神”的本质属性。“三北”工程实施,顺应了三北人民改造自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释放了他们固守家园、战胜自然灾害的内生动力。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治沙行动中。众多干部职工坚守治沙、终身造林,许多老百姓自发治沙、无偿投工投劳。

据统计,“三北”工程建设40年群众累计无偿投工投劳折合491亿元,占总投资的一半以上,在1—3期工程期间,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占比高达96.14%、90.79%、75.61%。“三北”工程真正做到了为人民造林、靠人民造林。

46年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忠于职守,默默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洒在沙漠荒地上,把服务和奉献印在茫茫林海里,以担当作为体现忠诚,以实干创业践行宗旨,全力保卫美好家园,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治沙英雄”王有德,自1976年进入林业系统工作后,一直在治沙一线打拼。在宁夏灵武白芨滩林场,他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带领职工们吃住在沙漠,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坚持治沙造林。他和职工们坚守“生命不息,防沙不止”的信念,40多年营造防风固沙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为其颁授奖章。

锲而不舍是“三北精神”的实践要求。“三北”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开创性生态工程,在建设中没有借鉴可言。三北人民就是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造林和治沙的过程中摸索前进,在不断试错中提炼经验,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勇气和坚定意志。

三北地区的苦难历史造就了三北人民锲而不舍的坚韧品格。“三北”工程广大建设者们面对恶劣环境不低头屈服,遇到困难挑战不畏惧退缩,“宁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靠着“锄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冬秋”的劲头,一代接着一代干,终让荒漠披绿梦成真。

“治沙英雄”石光银带领群众治沙 石光银供图

“治沙英雄”石光银,是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风沙曾迫使他家前后搬迁过9次。在毛乌素沙地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余年的他,认为“不治沙,就会一直穷下去”,“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干成治沙一件事,就算没白活”。怀着锁住黄沙、拔除穷根的坚定信心和超常毅力,他带领村民三战狼沙窝,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拌着沙子的干粮,喝的是沙坑里澄出的凉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编织的庵子。几十年如一日治沙造林,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种活了5300多万株(丛)乔灌木,硬是在毛乌素沙地南缘建起了一道百余里绿色屏障。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为其颁授勋章。

久久为功是“三北精神”的时代特色。生态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几代人、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考虑,统筹谋划推动“三北”工程建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三北”工程建设规划期限70多年,现已实施46年,进入第六期工程。“三北”工程建设者们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一个个不毛之地植播绿色,在一片片沙地建造绿洲,接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绿色方程。

“时代楷模”甘肃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不畏艰难、科学治沙。他们将八步沙林场内的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根治八步沙的风沙危害。随后又向离林场25公里的三大风沙口进发,在治沙现场搭建的窝棚中度过了10多个春秋,再造一个八步沙。他们用矢志不渝的坚守、久久为功的韧劲,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华章。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八步沙林场考察时要求,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

“三北精神”的时代价值

根植三北大地、融入“三北”工程及生态变迁的“三北精神”,承载着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彰显出时代精神和实践伟力。在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三北精神”,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事业发展,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展现新担当、展示新作为。

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长期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非常正确、极富远见。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打造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三北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防沙治沙的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新时代弘扬“三北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不断推进防沙治沙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实现目标任务;就是要牢固树立和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加快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绿化科学治理,为全球荒漠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持续扩大和巩固防沙治沙建设成果。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必须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巩固和扩大防沙治沙成果,全面保护来之不易的绿色,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

大力弘扬 “三北精神”,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当前正在集中力量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三大区域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脊梁。必须大力弘扬“三北精神”,集中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聚焦重点、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打赢三大标志性战役带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努力创造美丽中国建设更大成就。加强荒漠化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在工程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大力弘扬“三北精神”,不断创造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防沙治沙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把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打造得更加厚重。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三北”工程建设孕育形成了“三北精神”,“三北精神”也必将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的磅礴力量,以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姿态,不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一路向前、行稳致远!

(本文由国家林草局三北局、中国绿色时报社联合撰稿)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