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野化放归
我国拥有丰富的珍稀动物资源,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恶化,严重压缩了一些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它们走向濒危或灭绝,其中就有大熊猫。
保护珍稀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先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来为它们创造新的野外家园,在这之后才是放归它们的时间。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指导的保护策略也是如此。在人工圈养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之后,需要将部分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以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另外,为了拯救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改变其濒临灭绝的状态,同时也为了整个大熊猫种群持续生存,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
野化放归的目的
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目的是增加小种群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改善其遗传多样性,消除大熊猫小种群灭绝的风险;在大熊猫历史分布区重建大熊猫种群;在实现大熊猫野生种群长期续存的同时,为其他大型兽类的保护性放归提供借鉴,保持并恢复自然生物多样性,促进当地和国家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野化放归的条件
开展野化放归至少需要具备3个基础条件: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有活力的圈养种群,一支具备野外工作经验的研究团队,一块适合野化培训的场地。
从目前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现状来说,最近几年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无论走哪条放归技术路线或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慎重、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首先是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对人类的依赖性比较强,因为在人工饲养下,圈养大熊猫的生活习惯和特性与野生大熊猫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生存方面。所以目前野化放归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训大熊猫野外生活的本能,比如野外觅食竹子的经验、寻找水源、与伴生动物相处、领地意识强化、规避风险等。目前采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拥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大熊猫妈妈带着大熊猫幼仔在人们能检测到的野外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再将幼仔放归到野外去融入自然栖息环境。
另外,野化放归地的立地条件也要严格勘察、摸清,比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竹子种类和数量、水源现状、人类干扰情况、寄生虫与微生物情况等,都需要有详细、清楚的认识。科学地选择放归地,以及受训个体、血缘、性别等因素,同样关系到野化训练与放归的成败。
还有就是放归后的跟踪设备与监测方法,必须做到科学、有效,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到大熊猫和影响放归进程。
野化放归的目的
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人工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人工圈养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并获得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于2017年率先启动人工圈养大熊猫引种试验,在不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前提下,通过把人工圈养大熊猫雌性个体放归到野外去引进种源,以此改善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实现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其中大熊猫幼仔“和和”“美美”成功地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首例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产下并存活的大熊猫双胞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