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6”座谈会以来,青海省牢记嘱托,锚定生态定位,科学谋篇布局,全力实施攻坚,持续稳步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工程建设,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化政治担当 扛起防沙治沙时代责任
青海省委、省政府时刻牢记“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提出“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的工作思路,明确“科学合理、积极稳妥、聚焦聚力、勇于争先”的基本原则。同时,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充分认识青海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的重要性、特殊性,有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工程,为巩固发展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青海力量。
青海省建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督促“三北”工程区6个市州全部建立协调机制,25个县(市)建立协调机制。先后召开全省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六期推进会、两次协调机制专题会议、全省国土绿化暨“三北”工程攻坚战动员大会,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三北”工程攻坚战重点工作。发布第2号总林(草)长令,就出台政策制度、落实重点项目等6个方面进行部署。青海省林草局成立工作专班,印发《青海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会议、文件管理等6项制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任务分工方案》以及《青海省三北工程攻坚战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24项重点工作任务。
青海省聚焦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采取“点、线、面”相结合,“锁边、固源、巩固”同发力的治理路径,打造“2+1+12+N”防沙治沙新格局(2个核心攻坚区、1个协同推进区、12个重点区域周边沙漠边缘关键带、N个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畜平衡、河湖湿地保护等六大生态问题。
强化管理举措 全力以赴打好阻击战
青海省明确提出,将做好“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工作相关要求纳入《2024年第一季度林(草)长制重点任务工作清单》和《2024年林(草)长制重点任务》,将“三北”工程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林(草)长制督查考核内容。青海省政府与“三北”工程区六州政府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构建防沙治沙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管理责任制。同时,建立“林(草)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联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双包五联”“五查五促”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有效保护沙区植被。
青海省印发“一意见、两方案”(《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2021—2030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为打好阻击战提供坚实政策保障。大力推广工程固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及插杆水钻造林技术,实现常规插杆造林当年成活率提高10%,节省劳力20%。创新固沙方式,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调整树种结构,采用“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杆深栽造林、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在高寒旱沙区走出了一条固沙造林的新路子。围绕中央预算内中央财政项目申报及建设管理政策、林业和草原项目财务管理政策等内容,举办青海省“三北”工程建设专题培训班,提升全省各级林草部门业务骨干攻坚能力。
为扩大宣传影响,青海省制定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宣传报道方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意见两方案”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全面宣传青海“三北”工程攻坚战思路举措、目标任务。拍摄录制《生命之色浸染黄沙》《实干》等防沙治沙节目,广泛宣传报道青海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成就。全国两会期间,联合宁夏、内蒙古、新疆、甘肃日报开展“党媒联动,向总书记报告:创造‘三北’治沙新奇迹,共筑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等宣传报道工作。截至目前,已刊(播)发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典型3000余条。
激发治沙动能 科学统筹推进防沙治沙
强化科技支撑。青海聚力打造科学治沙高地,实现科学治沙,制定“四个一”任务清单,即落实一个工作机制,与国家林草局、中国林科院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明确一个目标任务,打造青海“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高地;创建一个示范模式,抓好“12个阻击点”示范模式创建;建好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抓好青海共和定位监测站、沙珠玉等防沙治沙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优良树种草种驯化繁育等重大问题专题研究,与省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引智借力抓好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防沙治沙成效。组织选拔林草科技人才及遴选聘任林草乡土专家,建立“三北”工程专家库,落实国家、省、市、县相关单位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组织“三北”工程科技支撑培训班,提高生态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探索光伏治沙。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总体布局,构建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格局,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利用共和县塔拉滩345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建成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园区,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41.75万亩,园区内植被盖度达到50%,较园区外增加12%,部分区域植被盖度达到80%,植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3种,园区内鲜草产量每亩173.8公斤,高于园区外产量4倍,实现了清洁能源与防沙治沙、产业扶贫、农牧生产、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
坚持产业融合。青海坚持生态产业兴林富民,大力发展沙区特许经营,以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特色种植等生态富民产业为支柱,探索“林+果+药”“林+草+牧”经营模式,高质量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中藏药材等支柱产业,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沙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体系,全省沙区枸杞种植面积近50万亩,认定有机枸杞基地面积10万亩、绿色有机企业95家、绿色有机产品351个,年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10万群众致富增收,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增强了防沙治沙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