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地处黄河流域的山西省右玉县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一张蓝图绘到底,硬是把一片1969平方公里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山清水秀的“塞上绿洲”,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0.3%增加到57%,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
在“右玉精神”内涵中,久久为功是其坚定而恒毅的精神品质。右玉成千上万人一代接一代努力,矢志不渝植树造林、保护黄河,这种精神和做法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在林木管护上下真功夫,需久久为功。人常说,三分造林七分管,右玉则是十分造林十分管。从1957年右玉有了一些林木起,右玉县城就出现了“损坏1棵树,必须补栽3棵树”的护树告示牌。1959年,当地即成立了由县林业局和公安局牵头组成的护林小分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右玉森林面积大增,面广、点多、线长,管护工作迎来新挑战。右玉及时实行了由乡党委成员包片包村,村干部包地包林的层层管护责任制,县林业局设立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各乡镇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组和林业工作站,配置专职护林员400多人,有效防止了森林灾害和滥砍偷伐的发生。进入21世纪,右玉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县推行牲畜舍饲圈养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强化护林力度。
70多年来,右玉涌现出一大批护林卫士:有“爱树如子”,出门常带着望远镜观察林情的县委书记常禄;有右玉县元堡子乡元堡子村护林“黑包公”王玉……右玉的造林英雄、护林模范数不清。
如今,右玉宜林地绿化已基本完成,但久久为功的护林工作依然在路上。黄河流域森林草地面广点多,护林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需要更扎实的机制与措施,也需要更多的常禄和王玉身体力行保护黄河生态。
厚植生态理念,也非一日之功。目睹右玉生态奇迹的人在惊叹、敬佩之余,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右玉?“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植树”“为了生存,必须造林。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这些俗语中都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右玉历届领导班子通过多种方式阐释这些俗语,年复一年、久久为功地把生态理念根植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心中,在全社会形成爱生态、护生态的文化氛围。沿黄河地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也应像右玉一样,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更需长期探索并坚持。在实践中,右玉人通过种草木樨,既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又增加了饲草、节省了饲料、增添了烧柴;通过乔灌混植治理苍头河流域,植出了形成沙棘产业的沙棘丰产林;通过“林(草)上山,田下湾”“每人种好两亩基本农田,栽好一亩树,种好一亩草”等做法,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的统筹发展。这些尝试,都是右玉不断探索出来的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好法子。
改革开放后,右玉没有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走上了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建设富而美的新右玉”这一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右玉精神”启示我们:当下,唯有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更长久,才会真正让黄河造福百姓。久久为功植绿护绿,久久为功探索生态经济,既是对黄河生态的良好保护,也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熊希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