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探索“造血式”国家公园建设路径,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2015年至今保护成效明显。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该国家公园创建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主要保护物种维持稳定,黑颈鹤种群数量增加。2023年,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高寒水韭。创建区利用不到国家公园总面积1.5%的空间,为游客带来了崭新的生态体验。2015年至今,累计接待访客93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5.2亿元。
与此同时,创建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巡护监测、环境治理和科普宣教等工作,收入逐年增长,人均年收入达到16661元。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参加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采访活动。
据了解,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区总面积1477.13平方公里,位于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印缅地区、中国西南山地三大热点汇集区域,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的展示价值。
2006年,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依托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率先划建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开启地方性国家公园探索之路。2014年,迪庆州制定并实施我国首部国家公园管理地方性单行条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2015年,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同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
云南省有关方面介绍,创建区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珍稀物种重要栖息地、完整的古冰川遗迹、自然与文化和谐交融典范。
创建区实施林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公园内设置用于生态保护管理的红外相机510台、监控探头78个、环境综合监测系统6套。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研究等,还建设了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对公园范围内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管理。
洛茸村是一个坐落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的原生态藏族村落。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进入,一些无序竞争、无组织经营行为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保护面临挑战。
建设国家公园的目标确立后,洛茸村村民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自发制定“村规民约”,例如,自建房不足30年不得新建、不得乱砍滥伐、不得狩猎等。村民们尝试使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烧柴取暖烹饪,主动参与公园生态保护,自发组织护林员,排除火灾安全隐患等。曾经的伐木人、猎人,变成了森林的守护者。
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自创建以来,利用社区入股、安置就业和教育资助等措施,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造血”功能,培养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社区居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社区服务站,除参与就业、销售土特产外,每年还可获得固定分红。
迪庆州政府、国家公园经营企业出资,洛茸村提供集体土地共同建设游客接待服务设施——悠幽庄园,村民每户每年能获得2万元的固定分红,还可以参与服务接待,出售高原特色农牧生态产品。
此外,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优先聘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环卫、解说等服务,设置生态管护岗位55个,护林员年收入达到2.5万元。经营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措资金5382万元用于社区生态补偿。2023年,年度补偿资金达到2200万元。
洛茸村村民都杰全家7口人,每年能分到5万多元反哺资金。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国家公园里当保安和清洁工,月收入合计有5000多元。他本人是国家公园里的生态护林员,月收入有2000元,再加上养殖牦牛等收入,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有10多万元。
跟都杰一样,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外2个乡镇3个村委会23个村民小组的3000多人,也都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和受益者。
有关专家介绍,公园内的植被多了,鸟类也多了。每到农历9、10月份,成群结队的黑颈鹤、灰鹤、斑头雁等候鸟珍禽就会从北方迁徙至此,觅食越冬。调查结果显示,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种子植物有171科、586属、2275种,野生哺乳动物24种,鸟类7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12月公布的《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设立方案》明确,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在洛茸村、尼汝村等社区开展特许经营,在各村设置自然资源管护人员,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提升社区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鼓励当地居民开展民宿、向导等服务项目,使用香格里拉国家公园标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特色食用菌、高原蔬菜等地理标志特色品牌。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同时,立足国家公园公益属性,按照国家公园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建立完善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体现国家事权,又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孔军介绍,2015年起,我国陆续开展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当前,我国国家公园领域的整合优化尚在推进。但总体看,地方政府在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中财政投入的后劲不足,吸引和利用外部资金、自行经营创收能力不足,缺乏周边村社横向补偿和收益共享机制。
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良好互动模式。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制定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提高“造血式”补偿比重。强化补偿效益评估,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7月15日召开的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场发布会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高峻介绍,目前,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已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设立、亚洲象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和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创建正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