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山泉水变甜了,我想让每座山都有甜甜的泉水”“看到公园里受伤的小树在哭,我要当它的创可贴”。当老师问及创作初心,孩子们这些朴素真挚的表达,让我们倾听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态感悟。
近日,国家林草局幼儿园立足行业特色,在2025年暑期托管服务中创新开设“自然美育”实践课程,并组织多场主题绘画活动,邀请托管班同学以画笔描绘生态家园。在“绿水青山我的家”主题绘画活动中,专业美术教师赵爱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城市公园、社区美景等身边的生态环境,用稚嫩笔触记录山川、森林、溪流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生。今年暑期托管班包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用彩色马克笔创作出《山坡爷爷的绿绒毯》《溪流竖琴》《地球我的家》《和谐一家人》《地球妈妈我爱你》《极地动物的家》《青山的礼物》《花满人间》《相亲相爱》《鸟》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共征集画作32幅。
《山坡爷爷的绿绒毯》 作者:刘子雯(8岁)、孔令仪(9岁)
《溪流竖琴》 作者:张泷月(10岁)
《地球我的家》 作者:倪浩诚(12岁)
《和谐一家人》 作者:赵佑佳(8岁)
本次活动有三大特色。一是实现美育实践新载体。将生态保护知识融入美术创作,通过“自然观察—情感共鸣—艺术表达”的完整链条,使同学们在捕捉环境变化、记录植被及动物生长过程中深化生态认知。二是搭建代际对话新范式。作品中随处可见家庭环保实践的印记:祖辈耕作的原野、同伴参与的义务植树、小区践行的垃圾分类,形成跨越代际的绿色对话场域。三是建立社会协同新窗口。活动联动中国地质博物馆,通过系统化参观,理解地质矿产资源及生态系统演变,并邀请地质资源方面专家开设自然讲堂,构建起“托管班+家庭+行业单位”的协同育人模式,为生态文化传播培育新生代“绿色使者”。
《极地动物的家》 作者:李若琳(9岁)
《青山的礼物》 作者:张诗瑶(8岁)
《花满人间》 作者:王筠疏(7岁)
在创作过程中,五年级的倪浩诚记录小区里30天垃圾分类变化、三年级的李若琳用望远镜寻找树洞里的秘密,同学们会自发建立自然观察笔记,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持续行动。“帮妈妈拎菜篮减少使用塑料袋”“提醒爸爸修好漏水的水龙头”,四年级的张诗瑶记录着22件绿色小事,带动全家参与社区“零废弃挑战赛”。收集落叶制作植物标本画、用旧纸箱搭建“昆虫旅馆”,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相亲相爱》 作者:孔令仪(9岁)
《鸟》 作者:杨嘉武(11岁)
这些闪耀着智慧与温情的画作,不仅是暑期托管班美育成果的生动展示,更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之光。当同学们在作品展板前自豪介绍“这是我设计的未来家园,每朵花都会讲故事”时,我们愈加坚信,今日播撒的绿色种子,必将长成明天支撑美丽中国的参天大树。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孩子的“童画世界”,那里有生命最纯的色彩,也有人与自然对话的无限可能。(黄欣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