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寒假还没结束,但是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已经忙起来了。不少科技特派员根据各地需求,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深入全省各地开展科技服务,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淳安县枫树岭镇,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喻卫武正在开展香榧产业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现场示范,喻卫武向村干部和农户详细讲解了早实丰产栽培技术,包括人工辅助授粉和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方法。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建设的香榧早实丰产技术示范基地去年亩均产量达到604.8公斤,比2021年产量提高了4.84倍。
为提升产品质量,喻卫武还为当地引入了定温定湿后熟及开口香榧、脱衣香榧仁的标准化制作工艺,使得销售价格每公斤提高30元。同时,他还引进了3个香榧新品种,推广香榧种植300亩。支持入驻企业开展香榧林下套种,新增香榧林下种植黄精120亩,推广黄精种植300亩。
在青田县贵岙乡孙坑村,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张敏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桃新品种引进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近两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张敏引进了优良的桃李品种,如“中桃5号”“瑞霜红桃”和“红心冰糖李”,开展了桃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并积极邀请原丽水市农业局相关专家现场示范指导,确保农民能够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
服务期间,张敏发现当地农民因使用地布覆盖树盘而导致桃树缺乏养分,及时与村支书沟通,去除了地布并补施了磷钾肥,促进了桃子的膨大。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推广,孙坑村村民的收入显著增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开化县华埠镇,科技特派员余学军带领团队对箬竹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收集与评估,开展了开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技术推广的服务项目,推动箬竹作为林下经济新品种的应用,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针对箬竹野生苗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团队试验了埋鞭法的生产技术,研究了育苗基质配比、鞭段长度和激素处理等关键因素,提高容器苗成活率,帮助农民快速获得高质量的箬竹苗。
此外,余学军还指导当地采购蒸煮、漂洗、冷却等加工设备,构建了通用农产品加工体系,形成了年加工能力10万公斤以上。创新笋干加工技术,示范推广笋干节水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解决竹笋蒸煮水量大、污水处理难的问题,新技术比传统加工节水20%以上。引进竹笋干低碳加工技术,采用压榨脱水和绿电烘干,机械脱水20%以上,减少笋干制作碳排放。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升了竹笋的加工效率,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在遂昌县高坪、金竹、三仁等乡镇,浙江农林大学高培军等科技特派员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了北江荛花的资源分布和生境条件调查。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团队收集了有关荛花的土壤、植被和气候等多项数据,为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提供了依据。通过组培育苗、播种育苗技术研究,突破荛花属植物组培玻璃化、褐化现象严重,生根困难,播种育苗发芽率低等难题,建立荛花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体系,推进规模化快速育苗。目前,该团队已规划建立120亩荛花人工林示范基地,并建立了60亩北江荛花采种圃。
利用寒假开展科技服务,一直是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们传统的“假期作业”。今年寒假开始后,全校包括112名科技特派员在内的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全省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他们根据农民需求,结合专业优势,在田间地头开展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为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虽然是假期,但是科技服务不能放假。”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朱斌表示,“作为农林高校,我们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都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实现农林高校研究人员的价值。”(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