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12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开幕,昨天(4日),“中国馆”首场边会举行。据介绍,这场边会的主题为“推动生态脆弱区绿富同兴 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
边会旨在向全球介绍推广宁夏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术,传播荒漠化防治“中国智慧”和“宁夏经验”,共商应对土地干旱和荒漠化之计,共话沙产业富民之策,共谋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黄河贯穿全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军介绍,根据第六次和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比,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5.39万公顷和12.14万公顷,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
刘军:宁夏独有的麦草方格防沙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将成千上万个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连线成面,汇聚成了一张绿色的巨网,彻底改变了宁夏的荒漠化面貌。在此基础上,我们近些年又有了新的技术突破,比如说用沙结皮的方式,把固沙的时间由20年缩减到了两年,大大减少了荒漠化治理的时间,成本低,但是效果好。
COP16“中国馆”首场边会现场
刘军口中的沙结皮究竟是什么呢?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冯薇正在研究区查看线状蓝藻生物结皮的状态。
冯薇:看,这是线状蓝藻,它是长条形的,可以把这些颗粒全部都黏在一起,厚度只有2.9毫米,明显是要低于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的……
她解释,生物土壤结皮,也叫“结皮”或“沙结皮”,主要是由藻类、地衣、苔藓和微生物组成;它能够像人的皮肤一样覆盖在沙漠表面,可进行呼吸、排泄和生产,维护着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大家也形象地把它称为“沙漠皮肤”。
冯薇:生物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放眼望去,我们这个研究区生物结皮的盖度能达到30%~40%。这是发育最高阶段的苔藓结皮,功能也达到最强,防风固沙能力、抵抗侵蚀能力达到最大;这是一种干旱的状态,浇水的短短几秒之内它就变成绿色,这个时候它进行光合作用、固碳作用等等一系列生理过程。
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宁夏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紧密结合,利用沙区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在荒漠化地带发展枸杞、葡萄酒、光伏等特色沙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刘军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区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299万亩,产值324亿元;今年1-10月,宁夏沙漠类景区接待游客391万人次,营业收入6.4亿元。
刘军:我们在沙漠上、戈壁荒滩上种了枸杞,还有与法国波尔多同一纬度种的酿酒葡萄,同时呢,我们还发展了光伏产业,就是光伏板的上面发电,光伏板的下边种草,产业也发展了,生态也恢复了。在宁夏的中卫市,大家可以看到黄河和沙漠共存的奇观,我们也在打造沙漠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机制和模式,真正能够看到“绿进沙退”、生态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宁夏是全国唯一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的省区,而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此外,三大攻坚战还包括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周年,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面积380万公顷。
卢琦:怎么治?要一分为二,把原生的沙漠很好地保护起来、把人为改造的土地和退化的土地重新修复到它原来的地貌。要优先保护,我们可以设置生态红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这是我们国家目前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要积极治理,三大战役就是我们最好的抓手,联防联治,包括生态退化修复、防护林网等等。要适度利用,治理不是最终的目标,利用才是可持续发展路径,包括“光伏长城”的建设、现代牧业的建设、智慧农业的建设、沙区产业的建设。
在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宁夏无疑走出了一条沙海“淘金”的新路子。在边会现场,卢琦表示,这样的案例,在我国“三北”地区比比皆是,希望能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卢琦:我们可以把沙漠改造成热带温室,种热带的水果,变成“塞外江南”。甘肃民勤的沙漠天文小镇,这是另外一个在沙区最适合发展的科技引擎。新业态里边最厉害的还是建新城,鄂尔多斯的康巴什,由“魔鬼城”,转到“小香港”,现在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试点城市。希望我们能够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安全倡议、文明倡议,对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三个国际水准,为地球生态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做出中国的贡献。
监制丨王磊
记者丨王泽华 牛巧刚 李浩男 徐易欣
图片、视频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