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滨湖镇微山湖森林湿地资源,创新发展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四种生产模式相结合的林下经济综合体发展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多方联动聚合力 国企引领克难关
滨湖镇位于微山湖东岸,湖面水位变化关系到沿湖土地正常耕作。沿湖大面积涝洼地长期闲置,仅有少部分种植了杨树、竹柳等用材林。由于近年来木材市场行情下滑,良好生态资源逐步变成“生态包袱”、坑塘水面也变成一个个“生态伤疤”。
为解决湖区土地资源利用低效问题,滕州市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开发模式,主动与省市能源、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对接,积极争取治理项目和资金支持。深入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招引晴阳新能源、华电滕州新能源、山东微山湖特色水产养殖等企业共同开发。引导南徐楼村、四合村、西焦村等涉地较多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同参与、共享红利。
微山湖湿地集团先后投资1600万元,引入江楠教育集团投入1.5亿元,开创了“国企+民企+合作社+农户”国企引导模式和“企业+村集体+农户”民企助力模式,解决了投资来源问题,成为湖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吹响了滕州林下经济发展号角。
规划引领谋发展 精准施策谱新篇
滨湖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生态价值转化。多次组织自然资源、规划、经发、农业和文旅等部门骨干力量集中分析研判,在全面调查和分析现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秉承分类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原则,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规划布局现代种植养殖、光伏新能源、生态观光旅游板块。
微山湖湿地集团专门聘请省旅规院高标准设计“微湖渔家”项目,按照“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发展理念,融合一二三产项目,规划建设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景村融合、以景带村、一村一景,打造林下经济样板间。
滨湖镇先后规划实施涝洼地治理项目6个,改造休闲景观3处,发展水产养殖2家、农光互补项目2个,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土地资源利用有机结合、互促提升。
产业融合齐上阵 林海掘金富路宽
按照“产业带动、多点布局、特色发展”思路,微山湖湿地集团实施“湿地渔家”项目,打造了竹柳金蝉养殖和生态水产养殖2个一产项目,完成了荷花食品有限公司、盛世红荷藕业有限公司2个二产技改项目,建设了莲屿下王·屿村市集区、江楠教育科教文化产业园、分时度假康养基地、荷乡西迭·精品民宿区4个三产项目。
充分利用原有竹柳林、杨树林,因地制宜发展金蝉养殖。滨湖镇古村、迭湖区域依托5000余亩竹柳、杨树资源优势,成立金蝉养殖合作社,目前共围栏撒播蝉蚁4000余亩。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入股”运营模式,带动480户农民年户均增收超2万元、亩均增收9000元,村集体收益增加15万元。举办金蝉美食文化嘉年华、设立创意市集售卖金蝉衍生商品等,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整治低效闲置涝洼地,建成700余亩现代渔业产业园。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方式,“上林下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台田种植菊芋、林下养殖鳜鱼,年可收入1200万元。农户每户分红3000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6万余元。
度假康养引领“新风向”。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森林湿地景观丰富,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发展潜力巨大。微山湖湿地集团规划建设了火车小镇旅馆、房车营地等设施,开展疗养康养、度假休闲旅游服务项目,盘活空闲民房,打造荷乡西迭·精品民宿区,增设25处别院、98间标准客房和147张床铺。
教育研学传承“生态观”。引入江楠教育集团投入1.5亿元,盘活旧村址和存量建设用地,建成滕州乡村振兴学院,推动研学教育与文旅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研学品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被列为第一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文旅融合催生“高价值”。以当地渔家民俗、生态红荷等文化为魂,利用闲置民房和宅基地,布置“渔村过大年”“微湖故事汇”等民俗展馆,举办年货大集、民俗展演和手造体验等系列活动。全镇建设渔家乐、农家乐20余处,发展采摘园、观光园10余处。(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