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改革发展 > 林草产业 > 竹产业

四川长宁:竹林下种出新“丰”景

2025-02-2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四川省长宁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全县森林面积92.66万亩,森林覆盖率65.6%,其中竹林面积73万亩,竹种487种。近年来,长宁县下“竹”功夫、做“竹”文章,对大食物观背景下的竹产业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林下竹荪、竹菌、竹药等模式,建立以短养长、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长宁县丰富的竹资源培育了传统的竹食品等加工产业。2024年,全县竹产业产值实现126亿元,竹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然而,竹林的生长周期通常需要2—3年,导致农民短期内难以获得收入。为合理利用竹林下的空间,缩短林业经营周期,提高林地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长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作为“中国长裙竹荪之乡”,长宁县“长裙竹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县有竹荪种植户2300余户,竹荪种植面积约2.5万亩,具有坚实的竹荪及菌类种植经验和基础。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全国竹荪和菌类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为了抢抓机遇,长宁县确立打造“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的目标,一手抓竹林基地建设,一手抓竹林下经济产业建设,双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

长宁县成立了县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建竹产业基地发展专班,建立了县、镇、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构建了竹产业工作责任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研究出台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和天府森林粮库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活化资金,为产业开发提供资金保证。对新开展林下特色经济种植面积达200亩以上,采取以奖代补,按照每亩不超过1000元补助,最高不超过种植成本50%进行补助,调动标准化、规模化开发经营积极性。

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要求,长宁县探索竹林基地建设科学实用的新模式、新办法、新经验,以双河镇、龙头镇为中心,高标准打造“万亩林亿元钱”竹林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林药、林菌等模式,通过科学经营,达到每亩利润一万元以上,实现竹林亩产万元的建设目标。同时,通过核心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竹林高质量丰产培育。

为保障林下经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长宁县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产业管理服务体系,由县林竹局组织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协调开发项目,组织林农学习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等种植技术,传播致富、销售等信息,为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与此同时,长宁县加强创新,推动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依托宜宾竹研院,在双河镇设立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加强竹子科技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开展新技术推广,提高竹农生产力。指导帮助加工企业研发本地林下产品使用。根据全县竹林资源分布特点,将双河镇、铜锣镇、梅硐镇等竹产业大镇作为试行点,各组建1支专业队伍,为竹林经营管理、竹材砍伐、竹笋采挖及运输、加工提供服务。

实施竹业招才引智。深化与国际竹藤组织、浙江农林大学等产学研合作,与宜宾市竹研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宜宾学院等本地院校的沟通交流,在长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林下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培育一批竹业经营、管理、营销人员,提升林下产业队伍技术水平。2024年,全县已培训竹产业职业经理人、技术能人、工艺匠人、竹产业工人等各类人才2000人次以上。(林海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