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改革发展 > 林草产业 > 林草生物产业

四川资阳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生物经济

2025-04-15   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近年来,四川省资阳市立足川中丘区林地零星分散、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等基本林情,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生物经济。

一、摸清家底实情。如期完成国土“三调”,常态开展年度变更调查,全市现有林地面积205.48万亩、草地面积1.53万亩、湿地面积0.21万亩。开展草原基况监测,全市鲜草总产量4667.4吨、干草总产量1646.1吨,理论载畜量3048羊单位。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记录乔木、灌木、竹类和木质藤本树种资源92科240属473种,登记林木种质资源300余份,筛选优良单株200余株。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中华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增至46种。加快推进林草湿荒普查,合理划定林地管理边界。

二、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实施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建设黄柏与黄精复合种植等示范基地1000余亩,建成县级以上林业园区4个、县级以上“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10个。开展巨桉、台湾桤木、毛叶红椿等树种适应性及栽培管理对比试验,建成安岳县速丰林现代林业园区3000余亩。引种“渝枳一号”等林木良种,推广矮株密植、保花蔬果、微量元素保果等技术,全市枳壳、黄柏等产业面积达2万余亩。借助科技下乡万里行技术服务团,培训科技骨干和乡土人才2000余人,获聘国、省级林草乡土专家5人。

三、拓展发展空间。注重食药同源、食药兼用,推广黄精等森林药材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规范化发展“林+药”等林下种植3万亩。推行“生态+绿色”模式,发展“林+禽”等林下养殖5.8万亩。探索“森林+”模式,联合重庆市大足区共同打造巴蜀雅楠林生态旅游区,持续擦亮“楠密”蜂糖柠檬汁特色品牌。搭建院地企合作平台,联合建设乐至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林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成并市场化运营乐至林业科技博览中心。2024年,全市实现森林旅游康养教育综合服务产值26.3亿元。

四、筑牢安全底线。强化与重庆市大足区、潼南区协同联动,同步制定除治方案,同步推进疫木除治,同步开展进度、质量、经验大比拼,交叉开展除治现场及疫木清理质量检查,成功拔除安岳县松材线虫病疫区。全域开展柏肤小蠹虫情防控,设置标准地131处、详查柏木2.7万余株,除治濒死柏木2万余株。优化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建设,常年监测林草有害生物140余万亩,“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蜀柏毒蛾飞机防治34万亩、地面防治青脊竹蝗等14.5万亩。(江全富)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