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柠檬之乡”,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是世界五大柠檬主产地之一、全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种植面积和鲜果产量居亚洲第一。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却面临“种粮难饱腹,风刮土跑沟成壑”的生态困局。从曾经的荒山秃岭蜕变为48万亩连绵起伏的“柠海”,安岳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制度创新、全链增值、机制保障三方面协同发力则是这一绿色蝶变的核心密码。
制度破局
安岳县地处北纬30°黄金气候带,微酸性土壤及充足的日照条件,十分适宜柠檬生长。然而,林地碎片化、经营粗放、效益低等问题曾是制约全县柠檬产业发展的瓶颈。
转机始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起,安岳县以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核心,通过产权制度重构,让农民真正成为山林主人。
“以前山是村里的,种不种无所谓。现在山是个人承包的,我得把它种好。”石桥街道村民张亮对此深有体会。在石桥街道,村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零散林地,统一规划柠檬种植。张亮的5亩荒地在确权后种上柠檬,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跃升至4万元。
随着集体林改的深化,安岳县积极探索开展林地经营权、林下空间经营权等不动产登记工作,赋予其抵押融资、项目申报等功能。依托成都农交所资阳所平台,全县设立县级服务中心和44个镇村服务站(点),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交易体系。
石桥街道村民刘芳介绍,“流转10亩林地,年获租金5000元,在柠檬园区务工还能月收入3000元。”
集体林改让安岳的“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2024年,安岳县森林覆盖率较2012年提升8.5个百分点,柠檬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63.1亿元,带动33万林农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
产业突围
单靠卖鲜果难以实现生态价值的深度转化。为此,安岳县围绕柠檬打造全产业链,从种植到深加工、品牌营销、生态旅游,层层增值,释放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2024年,安岳县柠檬加工企业达30家。四川华通柠檬有限公司的精油生产线令人瞩目,加工环节形成循环经济——利用柠檬渣生产有机肥,反哺柠檬种植。四川省鑫柠乐果业有限公司出口销量增长迅猛,仅今年4月,公司的出口销量已突破300万公斤,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2024年,安岳柠檬自营出口1.78亿元。据统计,今年1—5月,安岳柠檬自营出口8586.36万元,同比增长22.3%。
今年6月,和平白茶(福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在四川安岳经开区全面建成。项目投产后,预计公司年加工柠檬鲜果3万吨,用以生产蜂蜜冻干柠檬、NFC浓缩柠檬汁、AD工艺柠檬、柠檬果蔬饮料等柠檬产品。同时,中国柠檬交易中心与京东智慧运营平台加速落地,“产供销储运检”一体化体系正助推柠檬从川中丘区走向全球。
品牌建设铸就“金字招牌”。“安岳柠檬”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成功入列首批100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和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每两年举办的安岳柠檬节及2024年第五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成为展示品牌、拓展市场的盛会。
机制赋能
安岳县近年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出一套机制创新“组合拳”。
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惠农担·柠檬贷”,农民可获取低息贷款,用于扩大种植或购买设备。邮储银行创新“产业链+金融”模式,以订单融资、保单增信服务加工企业,2024年柠檬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同时,安岳县积极探索“柠檬保险”,推出种植险、病虫害险、价格指数险等特色险种。截至2024年,全县发放柠檬贷款1亿元,惠及5000余户农户,投保柠檬林10万亩。
此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安岳县创新建立保租金、保就业、保收购、保风险和保托管超产分红、二次返利、股权量化收益分红等机制,拓展林农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入股有股金的多元增收渠道,有效带动33万林农增收,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
近年来,安岳县创新山上退耕还果、山下产业联动路径,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深度融合,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让柠檬树成为固土保水的生态卫士,柠檬产业成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5年,“安岳柠檬”品牌价值突破192.54亿元,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自营出口额稳居川果单品榜首。(康龙 江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