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以“林业+”为抓手,联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拓展生态效益的经济转化途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 涵水为库
“以前,喝上干净水是一种奢望,尤其是下雨天,水里全是泥沙。”大田县谢洋乡坑口村村民林开品回忆道,10多年前,村民争相占用库区水域养鱼,水质逐年恶化。
改变出现在2010年,福建省设立坑口水库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大田县随即启动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同时,禁止在水库周边占用林地和采伐林木,取缔一切采矿、采石、养鸡养鸭等影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人为活动。
大田县谢洋乡天心湖 大田县林业局供图
2021年以来,水库周边10个村完成植树造林4250亩、生态修复1160亩。经过多年系统治理,坑口水库水质显著提升,水源地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保护水源地生态成为当地村民共识。
如今,坑口村有生态公益林7673亩,每年可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7.58万元,库区每年为村民发放水源补贴约3万元。
点绿成金 聚财为库
近日,大田县均溪镇一家森林康养基地温泉酒店内,工人正抓紧进行内部装修与设备安装,为正式运营做准备。
“今年暑期游客明显增多,基地平均入住率超过70%,每天入住100多人。”该森林康养基地营销总监肖首灿介绍,今年4月,该森林康养基地被上海市总工会列为2025年上海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休假体验点。
该森林康养基地紧邻大田城区,背靠千余公顷森林,建有康养运动中心、农家食府、健康管理中心、森林康养步道等配套设施。为拓展服务、提升品质,基地今年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温泉酒店,提供温泉疗休养服务。
除了发展旅游,大田县还通过“林票”实现森林资源价值转化。2023年,大田梅林国有林场与福州灿丰公司合作造林1299亩,经测算,前4年造林总成本194.85万元,企业出资30%的部分以林票形式制发。因投资需要,企业将林票抵押给银行,成功贷款52万元。
林票让林权流转更加便捷。大田县借助国有林场和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不断提升林地的经营水平和单位产量,保障林农收益。目前,全县共发行林票5425.21万元,惠及林农5600余人,参与的村集体年均增收约5万元。
林下种养 积粮为库
“今年种了150亩岗梅、50亩天门冬,现在是养护的关键期。”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东杰农场负责人张玉谊说,2024年,村里邀请林业专家前来考察,确认元沙村的湿度、温度非常适合中药材生长,于是村里选定岗梅和天门冬进行种植。
张玉谊介绍,种植中药材的200亩林地均为2022年采伐后更新造林地,在林间套种中药材,不仅能降低管护成本,还能提升林地经营水平。他计划明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品种,带动更多农户参与。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田县积极引导帮助群众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实施林菌、林药、林禽立体种养,构建以油茶、红菇产业为龙头,林药、竹笋和林下养殖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目前,全县有油茶林15.3万亩、竹林12.5万亩、红菇经营面积3.33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17万亩,年产茶油1700多吨、竹笋1.6万多吨、林下中药材700多吨,林畜出栏2.1万多头,森林食品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创新机制 汇碳为库
“我自愿认购171吨林业碳汇,弥补我破坏林地的过错。”今年初,在一起非法占用林地案的庭审中,被告人郭某某当庭签署认购协议。
大田县创新实施“生态司法+碳汇”模式,县林业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委托专业机构评估受损林地的固碳能力,计算出碳汇损失量,并允许责任人通过购买本县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履行替代修复责任。
通过创新办案理念、强化协作配合、规范认购程序等措施,大田县鼓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履行法定义务植树的个人购买林业碳票或林业碳汇履责。
近年来,大田县以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应用等方面进行尝试,并在全县推广上珍村“三联三统”工作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73.23%,森林蓄积2046万立方米,开发林业碳票项目5个,碳减排量11.9万吨,25起司法案件累计认购碳票碳减排量2590.78吨,交易金额21.92万元。(林伯郊 林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