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八站林业局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文旅融合与价值转化、科技赋能与民生共享,联动多方资源、整合多元路径,构建起生态优良、产业兴旺、职工富裕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统筹整合资源,“双品牌”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十八站林业局立足12类林下资源,以“资源整合”为破局关键,创新推行“大兴安岭+十八驿”双品牌战略。其中,“大兴安岭”区域公共品牌凭借深厚公信力筑牢市场信任根基,“十八驿”特色品牌依托独特辨识度强化产品差异化优势,将矿泉水、面粉、蜂蜜等分散单品纳入统一品牌体系,构建标准化、规模化林下产业集群。
为实现集群发展“质效双优”,十八站林业局从原料采集到包装运输,搭建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精准锁定中高端绿色消费群体。通过参与各类行业博览会、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十八驿”系列产品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85项,连续四年在行业博览会上摘得金奖。
统筹产业链条,全维度激活生态产品价值,让生态保护与职工致富实现共赢。十八站林业局聚焦生态产品价值跃迁,启动全产业链提质行动,推动饮品、特色加工、种养产业“三链联动”,形成“多元协同、全域赋能”产业发展态势。饮品产业,十八驿饮用水完成“天然矿泉水”整体升级,推出7种瓶装水、3种桶装水及袋装水,为11个外部品牌提供代加工服务,累计销售203.55万瓶、实现销售额128.01万元。特色加工产业,以“需求导向”驱动产品创新迭代。针对消费者对健康、风味的双重需求,研发“蓝莓蜜汁”“蔓越莓蜜汁”特色蜂蜜水;在生产销售蒲公英茶的基础上,新增桦树叶、金莲花品类并提供定制化服务;鲜面加工板块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研发专用面粉,销售挂面6.8吨,创收50.3万元。种养产业,以民生为本,兑现生态发展红利。肉牛基地成功培育和牛19头;苗圃育成各类苗木85万株;通过采集764.53吨桦树汁,640名职工人均增收1075元。
统筹文旅融合,让生态与文化碰撞出全新价值。依托G331国道交通优势与“古驿道”深厚文化底蕴,统筹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让林海生态之美与古驿文化之韵碰撞出全新价值,打造“可游、可赏、可体验”的生态旅游体系。古驿道驿站博物馆承载着驿站文化的历史记忆,森林风情版画展销馆展现林区独特的艺术魅力,驿园公园为游客提供休闲休憩空间,“萨吉满盛山”“古驿小镇”呈现原生态林海风光,“十八驿汽车驴友之家”满足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共同构建起“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的多元旅游场景。2024年,十八站林业局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00万元。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十八站,带走林海的自然馈赠,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关联产业蓬勃发展,让生态价值通过“旅游桥梁”稳步转化为经济价值,也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林海之美、文化之韵”。
统筹科技赋能,政企联动让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十八站林业局把握“林草科技进兴安”三年行动契机,统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试点推广”全流程,构建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与国家林草局科技司深化党建共建,建立“互学理论提站位、互鉴经验提能力、互办实事提效能、互强作风提形象”的“四互四提”机制,明确“先进科技试验点、适用技术推广地”的发展定位。同时,聚焦绿色产业痛点难点,推进“林下耐寒牧草高效经营技术”“寒地五味子人工栽培”等4个研发项目,落地“森林多功能经营技术国家级推广”等3个应用项目,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政企联动搞研发,成果落地惠民生。十八站林业局依西肯林场“无人面馆”项目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通过研发带馅面条技术、搭建无人售卖餐饮场景,将科技与民生消费、特色面食产业深度融合。职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餐饮服务,游客能带走具有科技感的林区特色产品,传统面食的附加值也大幅提升,不仅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更让科技红利实实在在融入日常生活。
守住林海“绿”,收获产业“兴”、职工“富”。下一步,十八站林业局将继续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深化科技赋能,让这片林海的“绿色宝藏”不断释放新活力,让职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徐恩强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