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福建省武平县率先掀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浪潮。如今,武平县再次站在林业改革前沿,通过共富林场模式破解林地碎片化难题,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为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分山到户后,武平县林地碎片化问题日益显现,单家独户经营难度大,经济效益难以提升。面对这一困境,武平县积极探索共富林场模式,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户以林地入股、劳务参与、合作分成等方式加入林场,实现规模经营。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说,“共富林场就像一根纽带,把分散的林地拧成一股绳,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眼下,在下坝乡盛达共富林场灵芝种植大棚内,厚厚的孢子粉均匀地铺满紫灵芝表面,村民们轻扫收集,沉浸在灵芝成熟的喜悦中。
“我们林场主要发展林下经济,把枝丫材做成灵芝棒,再把灵芝棒种到林下去,每亩产值1至3万元。”盛达共富林场负责人邱福平说,“我们一个冬天要请100多个工人做灵芝菇包、种植灵芝,这几年下坝乡有几百个农户参与。”
为实现一地多收,充分释放林地多元价值,盛达共富林场不断探索林地立体综合开发。现已规模化种植紫灵芝3000余亩,间作白背草、仙草等中药材10余亩,既有效保护林地生态,又显著提升土地利用率。今年,林场利用闲置林下空间试种椴木香菇,为林下经济再添新动能。
邱福平说:“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必须带动村民一起干。”盛达共富林场创新构建“党总支+龙头企业+多元主体”融合发展体系,成立紫灵芝产业联合党总支,整合露冕、福兴两村党建资源。
通过林地经营权流转、资产入股、订单种植、务工就业等模式,盛达共富林场串联起两个行政村、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国有林场,吸纳134户农户、34户订单户参与,形成“支部领着干、企业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福兴、露冕两村以资产、服务入股,实现村财年增收8万元。
位于平川街道的西厢共富林场则探索出了一条林下种植中药材的致富之路。西厢共富林场科学规划林下空间,通过林下种植骨碎补、淫羊藿等中药材,林木附生种植铁皮石斛,林上进行1.9万亩生态林碳汇开发的方式,实现林下空间高效立体利用。
“现在我们主要靠种植淫羊藿、骨碎补、黄花远志、白背草等林下中药材营收。”西厢共富林场负责人钟华生介绍,“趁着全县大力推进共富林场建设这个机会,我们打算扩大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同时推进研学、康养、水上乐园项目。”
为构建多形式联营体系,西厢共富林场与福建和康药植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闭环。同时,与福建康成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标准化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强化技术支撑与规范生产,有力提升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平川街道依托西厢共富林场林下经济示范点,发起“困难家庭共富”帮扶项目。街道募集资金14万元,按照成本价向林场购买骨碎补等中药材苗,并发放给残困家庭、“顶梁柱母亲”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通过建立“种植—回收—再投资”循环机制,帮助31户困难残疾家庭、15位“顶梁柱母亲”实现增收。
走进捷文共富林场,郁郁葱葱的林下,一朵朵硕大的紫灵芝长势喜人。“今年我们尝试高密度种植,往年每亩种植200棒,今年每亩种植500棒,产量差不多翻一番,产值也更高。” 捷文共富林场负责人罗荣辉说。
今年,万安镇扩种紫灵芝超1000亩,全镇紫灵芝种植面积超过9000亩,产量将突破150吨。万安镇把闲置的原幼儿园重新改造,租给武平县新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食品加工厂。该公司开发生产灵芝茶、灵芝面条、灵芝饼干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灵芝的附加值。
为丰富紫灵芝衍生产品,万安镇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元生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补齐二产短板。“我们计划在武平打造紫灵芝深加工基地,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福建元生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贵平说。
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捷文村建起“我有青山”主题馆和森林步道等设施,推出灵芝采摘体验、生态研学等项目,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2001—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00元增加到3.5万余元,增长20多倍。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全产业链项目,延伸价值链,开发灵芝孢子粉、孢子油、冻干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并结合生态旅游,打造灵芝主题研学基地,构建‘种植+生产+观光+销售’的现代农旅观光窗口,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万安镇党委书记梁建顺表示。
为提升灵芝产业效益,武平县积极推广“浮式清洁栽培”“高密度栽培”等种植新模式,并依托福建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加强技术培训、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推动灵芝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紫灵芝4.56万亩,预计干品产量520吨。“武平灵芝”品牌价值已达18.25亿元。
2025年上半年,武平县实现林下经济产值23.29亿元,生态价值转化效率持续提升。“共富林场模式为武平县林业改革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已成功培育6家各具特色的共富林场,这些林场不仅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促进林农增收、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刘俊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个目标、两个保障、五多五同模式、六个试点示范的‘1256’共富林场建设机制,继续深化集体林改,创新机制,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培育更多具有武平特色的共富林场,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邱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