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23.93亩林地都流转给了村里合作社,去年底拿到了旌德县地票,今年初又分到了第二轮流转费2万多元。”安徽省旌德县版书镇龙川村下方村民组村民吕国青说。
“旌德县地票是由村集体以提供林地方式入股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合作造林或经营现有林地的一种股权收益凭证。”县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说,“这是全县深化林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出的一种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2014年,龙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下方村民组41户423.52亩林地,转而与一家白茶企业签订为期40年的林地租赁协议,由后者种植白茶。按照每亩每年80元计算,首轮付给村农户10年租金36.5万元,今年第二轮租金也已支付。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林地面积101.8万亩、森林覆盖率69.20%、活立木总蓄积504.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旌德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在扩绿、兴绿、护绿的同时,采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和保障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积极稳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
2022年,旌德县结合生态资源本底状况,围绕森林、农田、湿地和城市4种生态系统类型,将森林、农田、湿地、城市生态系统、林业产品、农业产品、渔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旅游康养、休闲游憩、景观增值等作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选取蔡家桥镇、旌阳镇柳溪村,开展“一镇一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试点,随后扩大至全县旌阳、版书、俞村、蔡家桥、云乐等10个镇。
生态系统生态产品应用实物量核算方法,根据确定的核算基准时间,通过统计调查、机理模型等核算各项指标的实物量,结合价值量核算方法,核算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量。经核算,2022年、2023年全县10个镇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结果分别为457.78亿元、496.45亿元,2023年总值同比增长8.45%、约为旌德县GDP的7.5倍。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不仅摸清了全县生态产品的家底,更好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筹发展,核算结果还为林长制改革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数字化、可量化。2024年底,旌阳镇柳溪村通过GEP核算成果与建设银行旌德支行签约授信148万元。
“实体+实物”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2021年8月,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合作社”。依托试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两山合作社”,农户将零散低效的山场资源入股存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生态资源变成“两山合作社”的固定存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自营或招标经营取得收益,农户获得租金、分红等财产性收益。
为引导林农将分散林地入股“两山合作社”,县林业主管部门会同镇农服中心,联合村两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按照“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原则,根据林地面积及现有林木状况,做好林地林木流转、评估、公示、登记工作。入股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给农户生态资源受益权证、旌德县地票。与金融机构探索发放质押贷款,在受益期内赋予证票继承、转让等功能,实现林农、村集体、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多方共赢。
截至2024年底,全县共有18个试点村,实施股份制经营林地面积2.65万亩,共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806户、旌德县地票97张,入股农户前10年获益43.62万元。
通过整合和经营农户分散低效的林地、林木资源,不仅帮助农户获得财产性收益,而且有效盘活生态资源,推动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县54.1万亩分散经营的林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吸引工商资本投入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碳汇+司法”保障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作为全省首家碳中和试点单位,旌德县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工作。
2021年,聘请第三方对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经营较好的庙首林场组织实施林业碳汇一期项目,通过对林场37个小班2271亩人工林开展林业碳汇资源监测、评估与核证,最终确认碳汇减排量共10311吨二氧化碳当量。同年,率先在全省签下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交易方安徽司尔特肥业有限公司一次性购买3036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金额14.57万元。
县林长办、县人民检察院协商制定《建立林业碳汇案件办理协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和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以马家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徽水河等长江中上游重要支流为生态公益重点保护区域,搭建碳汇实践司法协作平台。县林长办与县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同在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挂牌成立“双碳”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协同推进碳汇司法实践。按照当事人同意、法院支持、符合替代性修复条件且有碳汇测算报告的“三要素齐备”原则,审慎稳妥开展碳汇司法实践探索。
以“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为抓手,创新建立了“检察+碳汇认购”生态检察机制,将碳汇认购替代生态修复理念全面融入司法实践。通过举行公开听证会与当事人磋商,达成碳汇认购协议,80%的碳汇认购赔偿资金将通过组织当地低收入村民群众开展异地补植复绿方式用于生态修复。与长三角地区检察机关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探索司法碳汇异地认购公益诉讼模式。
探索生态修复新路径以来,全县办理了5起滥伐林木案,当事人支付超11万元认购经核证的碳汇2335.3333吨,用于替代生态修复。(龙琳 王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