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森工红石林业有限公司立足长白山林区生态资源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因地制宜培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开拓生态富民惠民新路径。
如今的红石林区,既有万顷林海的壮丽景色,又有诗意慢生活的休闲体验,“两山”转化带来四季的收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打造四季生态旅游品牌
红石林业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春游百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嬉雪”的四季生态旅游品牌,全方位展示红石林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满足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需求。
每年4月至5月,红石国家森林公园便成为野生杜鹃、野樱等山花的海洋。粉白交织的花海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公园内保留的“伐木班号”和采伐工艺展示区,让游客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林区从“砍树”到“看树”的历史变迁。
夏季,红石林区平均气温22℃,是绝佳的避暑胜地。游客可乘船游览松花江“黄金水道”,登望江阁俯瞰湖光山色。森林中每立方厘米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达7000个,游客漫步林间步道,尽享“天然氧疗”。红石林业有限公司还推出湖畔垂钓、森林瑜伽等休闲项目,让游客感受慢生活的惬意。
金秋时节,红石林区迎来红叶盛宴。长达50公里的“百里红叶长廊”中,枫树、柞树、杨树等渐次变色,或金黄或火红,是拍照的绝佳取景地。公园连续多年举办“红叶映初心”采风活动,吸引全国媒体与游客共赴这场视觉盛宴。
冬季,红石林区银装素裹,雾凇、冰瀑等景观频现。为让游客加深对林区的印象,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木帮文化等文化体验活动,增加雪地摩托、马拉爬犁等冰雪娱乐项目,提升景区文化内涵。
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聚焦红色教育、研学等主题,红石林业有限公司将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有机“打包”,综合开发利用。
红石林业有限公司将东北抗联蒿子湖密营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生态旅游、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省级红色教育基地,重建了司令部地窨子、被服厂等遗址,修复了兵营、枪械所、青松灶等遗址,生动还原了抗联战士在深山密林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场景。并依托红石砬子会议遗址等255公顷密营群,构建起立体化红色教育场景。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蒿子湖密营将红色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年均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吉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在此设立实践基地。
此外,红石林业有限公司还将密营周边白山湖、红叶谷等自然景观纳入旅游线路,开发森林康养、冰雪体验等文旅产品。
2015年以来,红石林业有限公司以“红石红叶”为核心IP,通过全媒体宣传矩阵与节庆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今年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森林旅游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红色教育中心,开发沉浸式党课和研学课程。通过“生态+文化+科技”模式,推动产业从单一观光向康养度假、教育研学等多元化转型,建成现代化森林旅游城。
助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生态是红石林区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实现“两山”转化,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红石林业有限公司构建责任到人、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管护网络,配备专业巡护队伍,引入无人机、红外监测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森林资源动态化、精准化管理。创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害虫天敌、设置太阳能诱虫灯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红石林业有限公司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以灵芝孢子粉加工、黑木耳种植为龙头产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集研发、加工、体验于一体的森林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标准化加工流程,打造高品质森林食品产业链。
同时,发展林蛙、黄牛等特色养殖,打造“一场一品”种植格局,中草药、食用菌等产业规模突破5000亩,形成“短链衔接、长链延伸”的产业生态。2024年,红石林业有限公司林特产业带动数百名林区职工增收。(张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