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绵阳市林业局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已完成公示,和遂宁市林业局携手成为全省两家获此殊荣的单位。过去的一年,绵阳还荣获省政府林草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获林长制督查考核激励资金300万元……
成绩背后,是绵阳市林业人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绿色发展,以林长制赋能“林长治”,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做实“管绿、增绿、护绿、兴绿”四篇文章,全力推进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压实责任“管绿”,推深做实林长制
绵阳,地处涪江上游,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为了进一步压实责任“管绿”,推深做实林长制方面,绵阳市在9个县(市、区)、4个园区分别建立重点任务清单、重点问题清单,采取“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闭环管理方式,市、县级林长带头围绕395项重点任务和122个重点问题开展巡林1069次,全面推动破解林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依托绵阳智慧林长管理系统,督促、提示各级林长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常态巡林督导,今年各级林长开展巡林12万余人次,发出提示单117份,发现、解决涉林问题2553个。
在落实奖惩机制方面,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绵阳市林长制激励措施实施办法(试行修订)》,对前两个年度林长制考核一等次的地区,增加林地定额基数3%,发放督查考核激励资金共200万元,对2023年度林长制工作突出的28名村级林长、58名护林员发放激励补助资金8.6万元,对考核三等次的地区扣减林地定额基数3%,充分调动了基层林长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扩面提质“增绿”,厚植生态发展优势
要“管绿”,更要“增绿”。过去的一年,绵阳市一方面在游仙区芙蓉溪畔、经开区金广森林公园、北川安昌驾校老练车场等8处新规划建设共500余亩的义务植树基地,全面完成世界银行贷款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全域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另一方面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成营造林43.21万亩,同步实施森林城市(大规模绿化绵州)科学绿化示范点建设项目16个,全市建设口袋公园52个、城市绿道23.96公里,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开放试点40个,拓展开放空间面积259.22公顷,完成首批14处公园绿地共享清单发布。
同时,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上持续发力,投入437万元创新开展古树名木保险、古树名木监测系统建设等工作,建设古树公园16个,翠云廊(梓潼段)古柏群项目建设效果显著。
筑牢屏障“护绿”,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护绿是国土绿化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实现“管的全面系统”。站在这一点来说,绵阳市也有着自己的经验做法。为了筑牢林草资源保护底线,绵阳市全面强化网格化管理,压实“一长两员”源头管理责任,实现连续36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连续4年森林草原火灾“零发生”,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提前完成国省下达的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目标任务。
在主动服务监管林地资源方面,去年以来,全市207个建设项目获批长期使用林地531.3746公顷,确保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绵遂内铁路绵阳至遂宁段以及国防项目顺利实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监管方面,依托林长制协作机制,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清风2024”专项行动和涉林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全社会共监督的氛围日渐浓厚。
生态惠民“兴绿”,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目前,绵阳市有野生大熊猫418只,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第一市”。为了擦亮这一“超级IP”,绵阳市进一步完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建设工作专班运行机制,全力协助科技城新区推进基地项目建设。
2024年,绵阳市林粮经营面积达到400万亩、林粮产量达到59.6万吨、林粮综合产值达到90亿元,同比增长10.5%。印发了《绵阳市建设“森林粮库”实施方案》,开展森林药材领先、木本油料提质、林下经济培优和木本粮食双增“四大行动”,大力实施“一县一特色园区”培育计划,建立《绵阳市“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培育清单》,新建市级林粮现代产业园区2个,培育申报省级“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2个、省级“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8个。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名录,按照“五个一”模式,全力服务涉林重点企业发展。加强林粮经营主体梯度培育,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开展招商,目前已与3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在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方面,持续深化与省林科院、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新增百合、朱顶红国家发明专利2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个,推荐申报中央财政科技示范项目5个、市级地方标准3个。培育全国林草乡土专家3人、省级林草乡土专家8人。
绵阳市林业局将以实施“3313”战略为总思路,以建设全省“森林四库”强市为总抓手,以林业园区化为总路径,以改革创新为总动力,持续深化林长制“五五工作法”,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新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新篇章贡献林业力量。(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