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改革发展 > 各地动态

林长制,安徽黄山林业强劲腾飞的新引擎

2023-07-2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提根雀梅开拍,价高者得。”伴随直播间的倒计时铃响,又一盆花卉被拍卖。

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花之韵”花卉培育基地,数百种徽派盆景错落有致、生机盎然,负责人凌炜强正在直播卖花,与众不同的是,这些植物生长在盛着水的花盆中。

凌炜强一直专注水培绿植的研发和培育,近15年时间,把他的小盆景从家中庭院,做到了占地2.4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发展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特色水培花卉基地,成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2年销售总收入超480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近1300万元。

“‘花之韵’花卉培育基地是黄山市推深做实林长制成效的一个缩影。”黄山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陆辉表示,近年来,黄山市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抓手,以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增优、林业增效、群众增收。

林长履职,构建责任体系网络

1948名林长、2352名专职护林员、162名民间林长,黄山市林长制工作网络已形成。2018年机构改革后,黄山市保留市本级和所有区县林业局,以及所辖101个乡镇林业站,新增林业站编制人员80余人,有效解决基层机构弱化问题。

为明确工作职责、规范林长履职,黄山市颁布并落实《黄山市林长制规定》《关于进一步提升林长履职效能的工作举措》,建立市级林长联系林业产业基地、林业经营主体、基层林长等7项制度举措。2018年以来,黄山市县乡三级林长深入乡镇、山场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巡林5.5万余次。“林长通”App“护林员”App等林长制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为林业管理可视化、精准化、数字化、一体化发展提供保证。

黄山市通过建立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专家库,设立区县4个“林长+检察长”特色服务站点,探索建立“执法办案+生态补偿”工作模式。祁门县打造“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落实“生态修复+认罪认罚从宽”机制,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双赢;歙县利用“生态环境损失恢复费用”,在全市率先打造“两长公益示范林”。黄山市还创新推出“林长+小林长”联动机制,发挥小林长“一个带动一家”特殊宣传方式,夯实群众基础。

质量提升,加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2018年以来,黄山市共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86万亩、森林抚育409.7万亩、退化林修复74.1万亩,全市7个区县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歙县、黟县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有序推进,黄山区、祁门县、歙县、黟县国家储备林建设稳步开展。

迎客松是黄山风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为守护黄山松林安全,黄山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级总林长挂帅的松材线虫病防疫指挥部,实行防治工作政府、部门“双线责任制”,压紧压实各级林长特别是乡村两级林长防治责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普查体系,黄山风景区及环黄山“八镇一场”等重点区域建立专职监测普查队伍开展常年监测,实行“月查、月报、月清”制度。市内围绕黄山风景区建立三级联防区,市际与毗邻3省6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法治化、制度化,黄山市颁布施行全国首部地级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法规——《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贯彻落实《安徽省林长制条例》,制定《黄山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工作制度(试行)》,出台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5年攻坚行动方案,严格落实监测普查、疫情除治、质量监管、检疫执法、广泛宣传等防控措施,严控除治质量。

改革示范,推进林业多维发展

黄山市紧紧围绕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和活绿“五绿任务”,深入实施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文化森林等行动,大力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碳汇森林”育新机。黄山市实现全省首单林业碳汇项目线上交易,全省首个“零碳”会议落地黄山,黄山风景区启动零碳景区创建,歙县成为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金银森林”促发展。黄山市大力发展木竹、木本油料、森林旅游、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现有省级以上林业重点企业56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8家、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4个,2022年林业总产值达425亿元。

“活力森林”添动力。黄山市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持续服务林业发展,累计贷款5781宗,抵押面积161万亩,贷款金额36.8亿元。

“文化森林”挖潜力。黄山市积极推进“树长制”,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1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古树名木保护修复工作,2018以来全市完成修复古树名木383株,创建古树名木示范树47株、示范古树群8个、古树主题公园5个,设立树长60名。

目前,黄山市有省级森林城镇63个、省级森林村庄514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6个村落入选第二批“最江南”长三角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典型案例,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达310个,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安璐 李玲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