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植物保护 > 物种保护

江西大鲵:从秘境发现到多维守护的生命赞歌

2025-08-25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溪涧深处,一尾身长不足5厘米的幼鲵摆动着尾巴,月光透过枝叶在它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这具小小的躯体里,承载着亿万年的演化密码,也映照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艰辛与荣光。

作为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江西大鲵的发现与守护之路,不仅改写了世界两栖动物研究的版图,更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西样板”。

2024年2月,九岭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夜间野外调查时,发现一尾成体江西大鲵。占德洋摄

大鲵,这个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古老物种,自泥盆纪演化至今已有3.5亿年历史。作为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它既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其生存状况一直牵动着学界神经。201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团队启动的全国大鲵保护研究项目,在97个潜在栖息地仅发现24尾野生个体,且均为外来养殖种,这一结果让科研人员忧心忡忡——原生大鲵难道已濒临灭绝?

转机出现在赣鄱大地的深山之中。2017至2019年间,九岭山保护区大杞山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彭勇在夜间调查时,频繁发现野生大鲵活动踪迹,有时一晚竟能观测到五六尾。这一异常现象迅速引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关注。202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与九岭山保护区联合启动专项科考,在北潦河金家水系展开为期三年的系统调查。

科考队员踏着晨露入山、披着星月返程,在陡峭的溪谷间布设红外相机,用标志重捕法记录个体行踪。2022年,联合团队正式宣布:这里发现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通过形态学比对和基因测序,该种群被确认为新物种——江西大鲵。Science杂志以《一线希望》为题专题报道,英国BBC Wildlife将其列为“2022年年度新物种”,学术界为之振奋。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这一种群完整记录了大鲵的繁殖、发育、捕食等生活史全过程。2020年11月,保护区科研人员首次观察到江西大鲵在天然石缝中筑巢、雄鲵守护卵群的繁殖行为,破解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大鲵野外繁殖之谜。正如车静所言:“江西大鲵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大鲵物种研究的空白,更证明了我国原生大鲵种群的存续希望。”

连续3年的监测数据为江西大鲵勾勒出清晰的生存图景:种群数量约474尾,密度达79尾/公里,栖息于长约6公里的溪流段。然而这份数据背后,潜藏着不容乐观的生存危机——体长小于30厘米的幼体和大于70厘米的成体占比极低,种群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考验首当其冲。春夏季的山洪时常冲毁栖息地,监测中多次发现繁殖洞穴被坡岸垮塌的泥沙掩埋;秋冬枯水季来临时,溪流多处断流形成孤立水潭,迫使大鲵聚集生存。这种环境压缩引发了严峻的种内竞争,枯水期同类相食发生率显著上升,幼体常沦为成体的猎物。更令人揪心的是,冬季监测中多次发现幼鲵被日本沼虾捕食的残骸,天敌威胁成为幼体存活率低的关键因素。

人为干扰的阴影同样挥之不去。虽然上游4公里水域处于保护区核心区,但下游2公里仍存在生产活动:毛竹砍伐导致枝干堵塞河道,林材运输碾压溪岸,茶田种植中使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渗入溪流。更隐蔽的威胁来自非法捕捞,调查人员曾在下游水域发现地笼、钓线甚至电鱼设备,这些行为直接冲击着本就脆弱的种群。

2024年10月发表在《生物多样性》杂志的研究报告,将江西大鲵的濒危等级评估为极危(CR),并建议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报告中特别提到,其种群结构与20世纪70年代美洲大鲵衰退前的状况高度相似,而美洲大鲵因幼体补充不足最终走向衰退的教训,为江西大鲵的保护敲响了警钟。“大鲵寿命可达数十年,当下的平静可能掩盖着十年后的危机。”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吴志强的话语充满警示。

2025年7月,九岭山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江西大鲵夜间野外调查(左一为车静)。严戈摄

面对江西大鲵的生存困境,一场跨部门、多学科的守护行动迅速展开。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针对这一濒危物种,设立专项巡护队,在繁殖季对核心水域实行24小时值守。巡护员们用脚步丈量每一段溪流,五年间持续发现稳定的繁殖场和新孵化幼鲵,成为种群存续的“第一道防线”。

科学保护措施不断升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此设立就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个体标记数据库,并借助PIT芯片技术,成功对部分个体实施了标记。针对幼体存活率低的问题,保护区开展人工救助试验:将野外发现的有生存风险的幼鲵带回实验室进行救助,待其成长为亚成体(体长超30厘米)后再放归野外,这一措施使幼体存活率提升近40%。

栖息地修复工程同步推进。当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对下游2公里溪流进行生态整治,拆除拦水坝恢复水文连通,利用乡土植被稳固岸坡。

保护网络还在不断拓展。靖安县自1974年成立国内首个娃娃鱼研究所,到2011年设立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再到2024年建成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形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保护传承。2025年7月,靖安县林业局投入100万元,联合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专项研究,为科学保护提供更精细的数据支撑。为避免调查对种群造成干扰,科研团队特别制定规范:禁用伤害性手段,共享标记数据库,所有人员需持证上岗并通过农业部门审批。

科普教育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纪录片《江西大鲵——世界新种大鲵发现始末》全网热播,央视《秘境之眼》栏目两次专题报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九岭山藏着这样一个“国宝”。在文创体验中心,孩子们通过3D模型了解大鲵的演化历程;在自然教育课堂上,村民们学习如何辨别大鲵栖息地,成为保护的“民间哨兵”。

从1974年的首份保护公告到如今的系统治理,从科研人员的执着探索到村民的自觉守护,江西大鲵的重生之路,恰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缩影。在这里,每尾大鲵的存活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保护工作者的坚守和当地百姓的付出。

当巡护员的头灯再次照亮溪涧中摆尾的幼鲵,当村民指着溪流骄傲地介绍“这是我们守住的活化石”,九岭山的故事早已超越物种保护的范畴。它证明:人类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正如车静团队在研究报告中所写:“江西大鲵的保护实践,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拯救提供了‘中国方案’——以科学为指引,以制度为保障,以公众为根基,方能为生命筑起永续传承的家园。”(许久恒 童媚 钟南清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