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林林业局在西伯利亚红松嫁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手段,成功将西伯利亚红松结实周期从传统40年缩短至5~7年。这一成果标志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科技兴林”战略落地见效,为筑牢北方生态屏障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据了解,作为我国东北寒温带生态系统的耐寒经济树种,西伯利亚红松果实(松子)经济价值高、战略意义重大,但受限于传统实生苗培育周期长、见效慢的瓶颈,产业始终难以规模化发展。新林林业局以“嫁接技术革新”为核心,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通过“优树筛选、工艺优化、基因优选”三维攻关,系统性破解了高寒地区红松繁育周期长的世界性难题。
这个局创新采用劈接法替代传统髓心形成层嫁接法,简化操作流程,使西伯利亚红松成活率提升5%~10%,攻克了高寒地区嫁接存活率低的痛点,并同步建立全国首个西伯利亚红松种质资源库,筛选出抗逆性强、产果量高的优质母株基因,为后续扩繁奠定种源基础。同时,创新“无人机高空喷施+人工精准防控”立体防治模式,结合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30%,填补了国内高寒林区规模化管护的技术空白。
通过技术集成应用,这个局已累计完成种质资源收集157.5亩、定植苗7635株,保存材料682份,同步建成示范林58.5亩,定植苗木2843株,按照坚果林经营,预计盛果期年产值可达每亩6万元。项目同步建成良种基地,提供良种和优良的穗条,拓展新的企业增收新渠道,形成“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已纳入集团规划推广项目,为林区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