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大美兴安 > 工作动态

十八站林业局:当“数字哨兵”遇上北疆林海

2025-04-14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凌晨,大兴安岭林海深处晨光初现。十八站林业局指挥中心的电子沙盘已亮起繁星般的监测光点。在总面积7.2万公顷的生态屏障区,智能感知网络与防火队员编织的立体防护网悄然张开,守护着我国北疆这片国家一类火险区的绿色命脉。

2022年建成的现代化森林防灭火作战指挥室内,值班员王新轻触控制台,智能感知网络悄然苏醒,随即打开预警监测界面,卫星监测、空中预警、高山瞭望、地面巡护等功能页面映入眼帘。“我们预警保障中心的日常工作就像给森林做全天候CT扫描,要提早发现病灶,才能及时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保障中心负责人一边查看电子沙盘一边说道。这位有着30多年扑火经验的老森防人,如今更习惯通过数据与山林“对话”。

4时30分,值班组长于得雨启动了“清明巡查”工作。“瞭望塔和卡口图像正常,无人机巡航未发现火险隐患,地面巡护反馈一切正常,卫星热点无异常”。随着显示器上一幅幅画面交替、一道道数据闪烁、一声声反馈响起,他这才放松了紧绷的肩膀。每人每天要坚持守在屏幕前8个小时,每隔一个小时开展一次巡查工作,这样的不眠之夜,对于6名值班员来说已成常态。清明期间,为更好提高预警监测整体工作效率,20名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防火值班值守工作中。

在设备间调试无人机的马玺涛,正给无人机更换电池,他被派出到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执行无人机巡航任务。由于防火责任区林内地形复杂、林农交错,墓区坟头分布点多面广,导致火源管控易存在死角死面。为消除问题短板,林业局从2017年开始探索推广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森防工作,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查,不仅解决了零散坟头及偏远地区的监管难题,更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巡护质量和防控精准度均实现了质的飞跃。

据了解,预警保障中心马玺涛和于得雨两位同志坚持苦练技能本领,先后参加了2023年全国、2024年全省林草行业森林消防员职业技能竞赛,并在团体比赛中驾驶无人机,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他们以娴熟的操作技能,成为了全局无人机驾驶培训班讲师,为林业局推广无人机应用和培养驾驶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使命如磐,初心如炬。在这片被数字与人心共同守护的林海,平安从来不是偶然。这既是科技力量与传统智慧的交融,也是“数字哨兵”们千万次凝视与等待,更是林区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通讯员 孟鹏翔)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