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汾河两岸水波潋滟、芦苇摇曳。南迁候鸟在此停歇嬉戏,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美景背后,是太原市2025年10月启动的为期三年、覆盖全域的鸟类保护专项行动。行动中,18个部门以“宣传+执法”双轮驱动,全链条筑牢监管防线,用法治力量守护并州生灵,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三年规划绘就保护蓝图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太原作为汾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拥有两处候鸟重要迁徙通道,也是非法捕猎、贩卖鸟类违法行为的易发区域。今年6月,市公安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联动出击,在迎泽区云路街儿童公园西门外鸟市专项检查中,查获非法狩猎鸟类50余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名。
为响应国家及省级部署,太原市制定专项行动联合工作方案,明确2025年10月至2028年12月的三年行动周期,确立多部门协同、全链条监管、全社会参与思路,分两阶段推进。2025年10月至12月为宣传发动、集中攻坚阶段,重点打击典型案件;2026年1月至2028年12月为持续发力、巩固提升阶段,构建常态化保护体系。18个参与部门各司其职,从养殖、捕猎、贩卖到运输、交易全环节布设监管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联合执法斩断违法链条
11月13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娄烦县汾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作为候鸟重要栖息地,汾河水库区域吸引大量雁鸭类、鹭类栖息,执法人员采取徒步巡查与定点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核心禁猎区每周巡护不少于3次,迁徙期重点管控区每周巡护不少于1次。
专项行动聚焦养殖、捕猎、贩卖全链条精准监管。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严查无证养殖,市场监管局清查花鸟市场及网络交易平台,城乡管理局整治流动摊贩,邮政、交通运输部门强化寄递环节管控。
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网络监控各类交易平台超过8.6万家次,出动执法车辆200余台次、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检查各类场所500余家次,收容救助野生鸟类百余只,集中放飞48只。
精准管控筑牢安全防线
太原市科学划定核心禁猎区和重点管控区两级管控区域,核心禁猎区涵盖汾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域,全年严禁非法捕猎贩卖;重点管控区包括城市公园、林区等鸟类集中停歇地,春秋迁徙期强化管控。
全市已设立禁猎区标识牌50余块,明确管控责任与举报电话。县(市、区)组织乡镇、村(社区)开展日常巡护,核心禁猎区每周巡护不少于3次。同时,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实现信息互通、线索互转、执法互助。在娄烦县汾河上游保护区,林草、公安、乡镇干部及志愿者组成巡护队伍,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制度,非法捕猎现象显著减少。
全民参与凝聚保护合力
11月7日,太原动物园启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通过科普展示、法律咨询、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市民普及保护知识与法律法规,公布野生动物救助举报电话,倡议文明观鸟、拒绝食用饲养野生动物。
太原市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点开展主题活动,曝光典型案例以案普法。针对青少年开展爱鸟护鸟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对行业从业者开展法规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宣传活动50余场,发放材料2万余份,线上宣传点击量超10万人次,爱鸟护鸟、人人有责理念深入人心。
制度护航长远守护生态
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鸟类保护需建立长效机制。全市从3方面强化保障:组织领导上,各级部门将专项行动列入重点,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责任落实上,将鸟类保护纳入林长制,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部门协同上,畅通案件移送渠道,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如今,在太原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野生鸟类繁衍生息,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生动写照。下一步,太原市将持续深化多部门协同,常态化开展宣传与执法,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氛围,让并州大地始终成为鸟类的乐园、生态的净土。(邢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