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2025-07-28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青春植新绿 大漠绘丹青

——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

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在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

乌兰布和,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近百年来,这头“红色公牛”横冲直撞,吞良田、毁房屋、造风沙,每年还将7000多万吨泥沙注入黄河,威胁母亲河的安澜。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一支青年治沙队伍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片新绿。他们开渠栽树,积极探索黏土、柴草压沙办法,在乌兰布和沙漠东侧建起308里防风固沙林带,保障了河套灌区的粮食安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新时代的治沙青年坚守在乌兰布和,续写着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前不久,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接力奋斗 沙漠染青翠

如今,磴口县城外的乌兰布和沙漠,一排排整齐的草方格向远处延伸,一个个沙丘被牢牢锁住,一排排防护林环绕着村庄。这样的景象,是磴口人民几十年如一日战天斗地的成果。

磴口县地处黄河几字形河道的拐弯处,紧挨乌兰布和沙漠,全县有70%的土地面积是沙漠。为了保护家园、保护黄河,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沙漠”的主题在磴口县从未改变过。

从1950年开始,磴口县首任县委书记杨立生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一场深入持久的治沙造林、封沙育草运动。时年33岁的杨力生组织成立了磴口县第一支治沙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在沙漠中摸爬滚打、开渠栽树,探索出使用黏土、柴草固沙的方法。到1959年年末,闻名全国的308华里防护林建成,为乌兰布和沙漠东侵画上了休止符。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队长吴彦杰是土生土长的磴口县人,小时候饱受风沙之苦。“我们当地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深受风沙肆虐之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想办法治沙,用葵花杆、柳树条栽篱笆,压沙子,否则一场大风下来,就可能家园不在。

“早期还没有路,车开不进去,就骑着自行车,带着树苗、工具、粮食和水去治沙防沙。”吴彦杰回忆,当时,全县的干部群众一起奋战在沙窝里,从天不亮一直到太阳落山。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嘴里、耳朵里都是沙子。吃饭只能用头巾蒙上头,随便吃两口。但是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干劲十足。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怀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治沙人加入青年突击队,涌现出黄伟、乌汉图、韩应联等一大批青年治沙典型。“大漠愚公”谢恭德带领妻儿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让5000亩寸草不生的沙漠披上绿装;韩应联二十五载如一日坚守沙漠,为解决梭梭林退化问题连续两年蹲守试验田,最终找到修复良方……在共同治沙的过程中,各族青年凝聚起了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攻坚克难 筑起“绿色长城”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青年突击队队员何文强的微信名叫“沙漠绿洲”。让这片沙漠变成绿洲,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何文强的家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子。“记得小时候,春天刚刚种下的蔬菜庄稼,一场大风过来全被吹跑,农作物常常要播种好几次,又被大风刮跑好几次,真是苦不堪言。当时我就想,防沙治沙无论如何都要做好。”

何文强回忆,过去植树效率很低,要靠人力把树苗背到沙丘中,一个人一天只能栽2.5亩。“只有把路修通了,人员、设备、树苗才能进入沙漠。”

参加工作后不久,何文强参与了修路勘测工作。他们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进行勘验、定桩、放旗等工作。一行人顶着高温烈日、用时断时续的GPS信号辨别方向,还要小心流动的高大沙丘。一天下来,嘴唇被风吹得干裂,脚上也起满水泡。随着沙丘中的作业路一条条建起来,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治沙条件一年年好转。近年来,青年突击队探索出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更是让沙漠绿化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沙”转变。

针对春季乌兰布和沙漠风大、气温低、沙丘移动性大,新栽树苗极易遭受沙埋、霜冻等灾害的难题,青年突击队探索出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利用低温保鲜技术,让苗木处于休眠状态,延缓苗木发芽期,等到气温高、风沙少、降水增多时出库栽植,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以前一年一季造林,有了冷藏苗避风造林技术,一年四季都可以造林了。”何文强说。此外,随着无人机航拍、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青年们探索出了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20世纪50年代,磴口人民奋战十年建成的308防沙林带,是磴口模式的起点,也是一座精神丰碑。进入新时代,青年突击队和磴口县干部群众一起,结合工程固沙﹢灌木造林﹢封育等方式,打造了新的“308锁边林带”,让沙漠腹地又有了一条新的“绿色长城”。

产业创新 生态经济双丰收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铺设,光伏板下是稻草扎成的方形格,草方格中央栽种着梭梭、沙棘等沙生植物。利用沙漠的光能资源,磴口县大力发展光伏绿色清洁能源,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做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开启“光伏治沙”新模式。

“早在2011年,磴口县便率先开展了光伏治沙项目。”治沙青年突击队队员姜龙文介绍,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通过稻草压沙,并拓宽光伏板的间距,提高光伏板的高度,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在光伏板中间种植梭梭等耐寒植物,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减少了风沙对光伏板的磨损。

“现在,在梭梭的根部还接种了肉苁蓉,到第三年,就能采挖肉苁蓉,预计每亩可实现产值2000多元,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姜龙文说。

依托“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的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当地探索出了新的防沙治沙业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雇佣当地农牧民架设光伏板、压草方格、挖肉苁蓉等,带动群众就地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如今,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打造了荒漠中药材、沙区养殖业、沙漠生态旅游等特色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一条让沙漠增绿、让资源增值、让企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磴口县徐徐铺展。

科研强基 建成“塞上江南”

如今,磴口县的林草覆盖度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升到现在的39.1%,建成了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绿进沙退”的变化背后,是扎根磴口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沙林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林中心高级工程师、青年突击队科技组组长李帅的主要工作是结合区域实际,对黄河几字弯区域的荒漠生态系统质量进行评估,以及治沙树种的选育和结构优化。长期以来,他和队员们对干旱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保存,并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如何优化林草配置,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在林草资源的调查和采集中,李帅和同事经常深入沙漠、戈壁。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阴山、贺兰山,都留下了他们考察工作的足迹。“采回来的种质资源,会补充进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进行繁育和保存,测定其生长特性和抗旱特性等,并进一步选育和推广。”李帅说。

建好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很重要。李帅介绍,建设农田防护林的乔木树种要求树干笔直,生长速度又不能太慢,所以杨树是比较适合的树种。沙林中心引进了上百个杨树品种,并且在北抗杨基础上进一步选育出了能够抗天牛的沙林杨。

除了建防护林的乔木树种之外,梭梭、沙棘、花棒、沙拐枣等也都是常用灌木造林树种。其中,沙林中心培育的多个沙棘品种的推广应用,也在逐渐丰富着乌兰布和沙漠的生物种类。

沙棘浑身是宝,不仅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李帅介绍,从外地引进来的沙棘,起初存活率不是很高。风沙的侵蚀、地表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都会损伤根茎枝干,造成沙棘苗死亡。团队想了一系列办法,比如在植物枝干上缠塑料膜来减轻风的侵蚀,铺设红土来给地表降温等。不久前,磴口县与沙林中心合作,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展500亩沙棘示范种植,栽植了4个不同品种的沙棘苗4万余株,为“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1年出生的李帅从小在磴口县长大。回到家乡工作十年来,他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巨大变化,沙漠里的树种越来越多,栽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小时候,从家门口走几步就是沙漠,现在可能走十几公里也不一定能见到沙。”

一代代奋斗,一代代传承。磴口治沙青年们用实际行动擦亮了青年突击队的鲜艳旗帜,为乌兰布和沙漠变绿洲的传奇续写新时代的动人篇章。(陈晰)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