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是古蜀道的重要节点,现有古树名木12510株,最高树龄达2300年,其中尤以翠云廊古柏最具代表性。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翠云廊,因清代剑州知州乔钵的《剑门路》而得名、成名。
翠云廊又称“皇柏大道”,全长151公里,贯穿9个乡镇,蜿蜒的道路两旁全是挺拔的古柏林,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道路交通系统。今年春节期间,翠云廊景区游客达4.76万人次,俨然成为热门打卡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剑阁古柏 资料图
“交树交印”制度起源于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此后,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存活、生长等状况。
近年来,剑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总林长令要求,从历代古柏保护制度中汲取治理智慧,出台《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制度》等,传承古制、健全新规,不断创新完善“交树交印”制度。
一是“交树”内容更加精细。对过去“走马点树”的单一数量统计,拓展完善为古柏分布、生长状况、管护措施等5个方面16项评价指标,更加注重古柏保护质量综合评定,实现由“交数”到“交树”的转变。二是“交印”范围有机衔接。剑阁县将“交树交印”制度与落实林长制有机结合,将“交印”范围从过去县乡行政首长扩大至县、乡、村三级林长,并延伸至村组护林员最末梢,确保蜀道古柏每段路有人管、每棵树有人护,实现“单线”到“全县”的转变。三是“交责”程序日趋规范。从过去签订一张“交接书”,扩充完善到“交接前现场清点、述职述责,交接中监督评议、公众见证,交接后公开公示、跟踪问效”,让每个环节清晰明了,实现“交接”到“交责”的转变。
这些年,剑阁县通过传承创新“交树交印”制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让古树名木更健康,设立古柏保护专项基金和古柏保护专家工作站,建设“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建成3个古柏保护小区。持续开展“我为蜀道植棵柏”等活动,发动全社会认养古柏,修建国省干道为古树名木让道,实现人、树、路、房、车和谐共生,爱树护树氛围浓厚。同时,深挖丰富内涵、推动文旅融合,精心打造“古蜀道徒步游”产品,让世界级资源产生世界级流量,推动保护和发展更协同。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这也是借鉴了翠云廊古蜀道“交树交印”制度。
“《条例》出台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剑阁县作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县,更应学在前、做在前、走在前。”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委副书记王仕雄说,下一步,将抓好学习宣传,坚持“线上线下”“集中常态”等相结合,深入推进《条例》进林区、进校区、进社区,人人争当“宣传员”。严格抓好《条例》规定落实落细,持续深化司法合作、区域共治、县乡共管。进一步结合剑阁实际,升级完善“交树交印”制度,深挖蜀道古柏历史文化价值,以蜀道翠云廊千年文脉为轴线,推动古关、古道、古柏走向世界,讲好古柏故事。同时,落实保障措施,将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规划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继续用好用活认捐、认养资金,为保护古树名木提供坚强保障。(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