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原资源丰富,草原面积近40亿亩,居世界第一。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修复治理难度大,目前仍有约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我国将持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草原改革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表示,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内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推进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解决制约草原保护发展的制度机制问题,目前,已取得31项初步成果。积极创新草原保护利用新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挖掘草原生态旅游、自然教育、草原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利用潜力,开展39处国家草原公园和18处国有草场试点建设,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12处“红色草原”,探索建立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
据介绍,2018年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面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强草原工作顶层设计,制定了一系列强化林草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草原监测、保护、修复、执法、草业、支撑等六大体系,将草原保护发展纳入林长制考核,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各级林草主管部门把保护草原生态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草原保护修复,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原生产力持续提高,草原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草原增绿扩绿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组织实施“双重”“三北”等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
草原资源监管效能全面提升。坚决守牢草原资源安全底线,始终保持草原执法监管高压态势,联合开展“绿盾”“护绿”等专项行动,打击毁草开垦、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草原变化图斑判读与核查处置,提高主动发现草原违法行为的能力。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立案查处破坏草原案件近5万起,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千余起。
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契机,通过加大人工种草力度、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等措施,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促进了草原生态的恢复。与此同时,草原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草原保护修复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二级巡视员佟金权表示,“十四五”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聚焦草原保护修复重大科技需求,统筹推进研发项目部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工作,并专门成立了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为草原生态质量稳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科技支撑。
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草种基因资源挖掘与种质创新利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中国乡土草种种质资源调查”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将草原研究项目推荐列入林草科学联合基金2025年首批项目,组织指导相关省区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草原科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为破解我国生态草种优良品种少的“卡脖子”问题,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实施“草种优良品种选育”揭榜挂帅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张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研发乡土草种组配+微生物菌肥模式,选育出“中科10号”羊草、“中林育5号”野牛草、“腾格里”牛枝子等15个国家级审定品种,构建配套原种繁育技术体系,成功突破草种存活率低、修复效率低等瓶颈问题。
构建完善草原保护修复条件平台体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组建了“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大学),重组优化国家林草局草原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体系。在生态定位站建设方面,布局建设10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6个国家林草局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初步形成了重点地区、重点生态类型全覆盖的草原生态观测网络,为摸清草原生态本底、明晰草原生态过程、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与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已有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两家专门从事草原保护修复研究的中央级科研院所,同时,全国已有16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草原草业学院。
持续强化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广。目前,国家林草科技推广成果库已入库各类草种和草种选育类技术成果320多个。其中,“耐盐高产中苜系列苜蓿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技术”和“三江源区沙生草种大颖草繁殖技术”入选“三北”地区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
佟金权表示,尽管我国草原保护修复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一些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比如,草种抗逆高产等性状调控机制还不清楚,草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相对滞后,草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模式还需完善。下一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领导下,将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草原保护修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统筹央地科研优势力量,一体化配置项目、平台、人才等科技资源,强化成果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为草原保护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解决方案。
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目标举措和重大项目
李拥军表示,“十五五”期间,草原工作将更好统筹草原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系统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和草业发展,以稳定草原数量、提高草原质量、盘活草原存量为目标,以推动草原高水平保护与草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行分区施策、分类管控、分级治理,系统构建草原功能分类管控制度体系,形成草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的生产体系,同步建设完备的草原资源保护体系和发达的草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李拥军介绍,今年,将抓好七项重点工作。一是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谋划“十五五”草原保护发展目标举措和重大项目;二是依托“三北”“双重”等工程项目,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继续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重点推进联防联治区域项目、331国道万里阻沙带项目和央企实施浑善达克南缘综合治理项目;三是抓实种草改良和草种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种草改良面积4000万亩以上,新建草种繁育基地30万亩,生态草种供给能力提高到3万吨,进一步提高国产草种自给率;四是强化草原资源监管,以打击毁草开垦违法行为为重点,不断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持续推进超载过牧治理,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五是深入落实部局融合,扎实推进草原改革,高质量完成草原普查,谋划布局退化草原分级治理,总结推广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模式和经验,进一步推进国有草场、草原公园和红色草原建设;六是践行大食物观,积极谋划以高标准人工草地建设为重点的草产业发展思路,以优质牧草供给有效缓解草畜矛盾;七是发挥草原要素保障支撑作用,高效做好国家重点项目用草要素保障,研究制定草原定额管理制度,规范“草光互补”项目建设管理。(田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