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美丽中国相册 > 主图区

榆林今日有多美?

2021-09-2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与风沙抗争70多年,榆林仿佛又回到了林草茂密、宜农宜牧的历史场景。8月的榆林市定边县,粉的荞麦、白的马铃薯、黄的黄芥、蓝的胡麻、绿的糜谷,整个高原犹如彩色的丝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榆林在哪里?榆林什么样?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榆林生态变迁的故事。

历史足迹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58%。榆林曾是林草茂密、群羊塞道、宜农宜牧的膏腴之地,也是兵家必争的边关要塞。从汉唐时代起,由于战乱频繁、过度垦殖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949年前后,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0.9%,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没农田、牧场200多万亩,沙区6个城镇和421个村庄受到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量高达5.13亿吨,约占黄河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不畏艰难,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持之以恒地开展“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终使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入黄泥沙量由5.13亿吨下降到2.9亿吨,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詹立武(前右一)和他的治沙队(资料图)

奋斗历程

榆林人民与风沙抗争的历史,概括起来大体经历了试验摸索、集体治理、社会化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个阶段。

1950年榆林筹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后来又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总结出了“前挡后拉”“四面围攻,拉平沙丘”等生物措施和“引水拉沙”“沙障固沙”等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榆林采取集体造林的方式,组织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被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区域。榆林出台了允许个体户承包国有和集体的荒山荒沙,允许继承和转让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治沙造林。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就是典型代表。进入新世纪,全市推行工程化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相继启动,治沙造林步伐不断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严格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全域实行封山禁牧,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榆林市绥德县韭园沟坝系绿满山川

位于榆林市绥德县石家湾镇史家湾村的榆绥高速和吴子高速立交桥

黄土地里的新农村

科学绿化

70多年来,榆林人民在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向自然学习,依靠科技求实效、使巧劲,大胆实践,探索出科学绿化的新机制、新途径、好办法。

在沙区,当地群众引水拉沙造良田,建设农田林网,植树造林防风沙;在丘陵沟壑区,沟里打坝蓄水,山上兴修梯田,坡面造林绿化;在盐碱滩地挖沟排水,拉沙压碱,改良土壤;在无定河流域修梯田、修水库,将毛乌素沙地拦腰截断。从撵沙湾造林、顺风推进、密集式造林到截干栽植、大苗深栽、覆膜造林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榆林治沙造林取得了巨大成功。

为加快治理大沙远沙,榆林人民于1958年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累计完成飞播治沙600多万亩,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千亩紫花苜蓿基地

产业发展

“要想沙窝富,就得多栽树”,这是榆林沙区人民的生活信念。

榆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在黄河沿岸建成红枣基地170万亩,年产鲜枣50万吨,产值30亿元。在良好生态防护屏障的庇护下,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榆林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民富裕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塞上不毛之地”到“塞上粮仓”“塞上绿洲”的逆转,走出了一条因绿而兴、因绿而富的发展道路。

榆林发展红枣等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牛玉琴一家人在沙漠造林中午餐(资料图)

石光银和他的治沙队员在狼窝沙植树治沙(资料图)

绿色长城

以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及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代表的榆林人民,以超人的胆略和气魄,为绿色而奋斗,用心血和汗水在毛乌素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形成了以“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60%以上,榆林基本控制了沙漠南侵势头,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率先在全国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

全市建成总长1500多公里的长城、灵榆、北缘、环山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榆林城郊建成100万亩的环城防护林带,全市打造了16个城郊森林公园,建成绿色廊道2000多公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在新起点上,榆林市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到2035年,全面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赵侠 康智钦)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