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美丽中国相册 > 主图区

乌江沿岸的黑叶猴

2021-07-29   来源:《森林与人类》杂志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黑叶猴一身乌黑,却有两撇白胡子。头顶上直立的发冠,看来它也喜欢戴“高帽子”。身体健美,四肢及尾都较修长,却强劲有力,成就了它们利用险峭环境的有力工具。它们在悬崖绝壁上也可以如履平地,像蜘蛛一样在崖间荡来荡去,因此还被称为“岩蛛猴”。曾经广泛分布在亚洲东南部沿海和内陆边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都有分布。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甚至在海南岛也有分布。战争、捕猎、生境丧失、人为活动、无节制地利用,使得黑叶猴遭受到严重威胁。而今黑叶猴仅分布在中国和越南,总数不过2000多只,已经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也仅广西、贵州和重庆有分布,其中贵州的麻阳河一带有最大的野生种群,有730多只,如果把宽阔水、大水河的黑叶猴算上,乌江河谷边的黑叶猴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

“黑精灵”钟爱麻阳河 目前全世界仅存有黑叶猴 2000 多只,生活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就有 700 多只,数量占全球黑叶猴总数的 1/3。这里是一片由喀斯特地貌构成的石山,茂密的原始森林、带状分布的山峰,赐予了黑叶猴栖息生存的家园。(视觉中国供图)

黑叶猴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其社会结构通常为单雄家族群,即由一只成年雄猴、几只成年雌猴及其未成年后代组成,每群一般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每群具有相对固定的家域。它们一般不会光顾人居环境,但当食物实在短缺时,有时也会到农地里来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它们最喜爱的莫过于玉米、红薯和胡萝卜了。聪明的黑叶猴总是留一两只猴坐在高高的树梢上放哨,而其他个体则偷偷地跑到地里,用两只手捧住红薯或胡萝卜不停地搓揉摇晃,很快就会获得胜利果实。等吃饱了就跑过去换站岗放哨的猴子来故伎重演。吃饱后的猴群若无其事地坐在地边的树上休息,农地里又恢复了平静,不细看,还真难发现刚刚庄稼地里遭遇了洗劫。

黑叶猴身体健美,四肢和尾部修长,强劲有力,成为它们利用险峭环境的有力工具。它们在悬崖绝壁上也能如履平地,还能像蜘蛛一样在悬崖间荡来荡去。

悬崖上的岩栖者 黑叶猴身手敏捷,怀抱幼崽跳跃。(于凤琴摄)

别看黑叶猴在人前调皮,在它们自己的体制内,却是严格无比。

猴群是严格的母系世族,在一个猴群里,除了猴王外,是不允许有其他成年公猴的。长大了的公猴与本群内的母猴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血缘关系,它们也知道近亲结婚会出现遗传问题。即使长大后自己不愿离去,执法如山的猴王仍会毫不客气地将它们赶走。所以公猴成年了都会远走他乡,去别的群寻找希望。

在母系的等级中,并不因为小母猴是猴王的公主就会得到特别照顾,相反,小母猴的等级是最低的,那些站岗放哨的事往往都是她们的任务。而那些猴王的妃子们倒是可以大大方方地陪在猴王身边,享受着猴王的保护。

黑叶猴也有相对稳定的取食时段,也像人类一样有一日三餐。除了取食和玩耍外,有大量的时间是在休息。黑叶猴也有睡午觉的习惯,当一大群猴子进洞午睡时,总要留一哨兵猴在洞口站岗放哨。曾经就看到一只累透了的放哨小母猴也在洞口打瞌睡,那滑稽的样子实在让人忍不住笑。

与常见的树栖类灵长类动物不同,黑叶猴是典型的岩栖动物,是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特有的灵长类动物。(牛克锋摄)

猴群与猴群之间就像人类的两个国家,它们有相对固定的领域范围。猴王会带领它的臣民们一起去巡视它们的领地,有时候与另一猴群遇上了,并不是就要开战,大打出手。有几次看到过两个猴群相遇,先是嘶叫几声,像是在喊口令,其中一群会派出哨兵猴,跳到它们之间的某块石头上,突然将长长的尾巴像旗杆一样竖起,保持三五秒钟后迅速退回猴群。对方也会来一组相同的动作,算是认可了共同的边界。这一天它们都不会越界,各自相安无事。刚刚离群的公猴是孤独的,没有了“家人”的照顾,没有了固定的洞穴,既要冒着被天敌杀死的危险,也要冒着被其他猴群的猴王发现,一顿狂揍后还要被赶出很远的威胁。同是天涯沦落猴,相逢何必曾相识。英雄不问来路,往往同被赶出群的公猴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全雄群,抱团作战,才会更有机会渡过难关。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成年公猴,会游走到很远的地方,也许就是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它带来了新的使命。

那些离开了原来猴群的年轻公猴,或单独行动,或一群光棍聚集在一起,形成孤雄群,打家劫舍,无恶不作。那些有志气的年轻公猴,一般会长途跋涉到另一地方去寻找别的猴群,悄悄地活动在它们的周围,伺机而动。

当一只成年公猴发现一个猴群的猴王已经开始力不从心时,就会偷偷摸摸地接近猴群,尽量讨好那些有资格在猴群外围活动的母猴,不管能不能当王,先混个脸熟,同时静静观察整个猴群的动向。有一天它确信已经有了足够的支持者,它就会放胆向猴王挑战。最终,一场猴王争夺战激烈发生。

爷们之间的战争,一开始母猴只是观战,当然偶尔也会出来拉拉偏架、帮帮心仪的对象也是有的。战略也好,战术也好,其实除了体力与技巧的争斗外,更为重要的是支持者,是猴心。公猴一旦发现大势已去,并无心恋战,会屈辱地仓皇离去。战败方的命运是凄惨的,即使没被打死,也已经是遍体鳞伤。失败的屈辱压抑得寝食不思,在郁郁寡欢中过不了多久,就会永远地消失在猴群附近。

得到猴王宝座的最大意义不是夺取了地盘,而是得到了一群母猴,得到了繁殖的权利。这些母猴不会因为猴王的更替而四分五裂,母猴与母猴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亲缘关系,也许,正是这种亲缘关系维系着猴群内的等级。那些还没有来得及怀孕的母猴,把繁殖后代的权利给了新猴王。但那些已经怀孕的母猴,或是还正处于哺乳期的母猴,往往要面临最艰难的挑战。稍不注意,它的孩子就有可能被新猴王弄死。因为只有它们没有了孩子,它们才会乖乖地与新猴王孕育共同的后代。

有人会说这新猴王何必如此残忍?那么多只母猴,为什么要对前猴王的孩子赶尽杀绝?如果站在新猴王的角度想,猴王的位置就那么几年,如果任由母猴们慢慢去哺养它们与前猴王的孩子,哪还有自己繁殖的机会?

猴王的位置到手了,猴群稳定了,繁殖的任务成了第一位。那些母猴一旦怀孕,猴王便不再去理会它们,而专心致志地对付那些还没有怀孕的母猴,直到它们都怀上自己的孩子。到最后,那一两只还没有怀孕的母猴,成了猴王的心病,猴王会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与它们交配,也许一个早上就有十几二十次,就算那些怀了孕的母猴来打扰也会置之不理。那不是爱情的专一,而是为了扩散自己的基因。像黑叶猴这样的故事,在乌江数不胜数。(冉景丞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